永远没有马的错 之 第二层含义

2013-3-18 17:06| 发布者: 卡普| 查看: 596| 评论: 0|原作者: 卡普

摘要: -物尽其用(选错了对象还是骑手的错!)

  -物尽其用(选错了对象还是骑手的错!)

  在习马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慢慢的掌握很多控马的技巧。其中,一些要归功于教练的指导和点拨,一些是我们自己思考、学习的结果,而另外一些是不同的马教给我们的。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程度会逐步的加深,而且会在几种好的观念同时使用的时候才能更透彻的理解马术,因此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观念上才能更上一层楼!

  骑马的人大多有一个同样的特点,说好听点叫:执着精神;说不好听的叫:固执己见。其实不管好听不好听,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我们才能感受到骑马过程中的苦与乐,体会马术带给我们的美妙。

  在最初理解了“永远没有马的错”的含义之后,自己如获至宝。凡事总是用此中的道理来告戒自己,不再去要求别人,寻找做不好事情的借口,只要求自己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用更多的方法去做得更好,由此确实收获不少。但是,在骑不同的马的时候,总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确实是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的,可是马儿就是“不听话”(其实是做不到,甚至是不可能做到)。你再有耐心或是用再好的方法,它也无法做到你想要的状态。(比如:一匹普通的国产马不太可能做出象纯血马和温血马那样柔软、轻盈的动作)所以,使用了好的观念和方法以后并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呢?因为我们选错了对象!因此,“永远没有马的错”应该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应因材施教,要物尽其用才行。

  再耐心的沟通,再周到的服务,再好的观念和方法如果用在了错误的对象身上,想必还是“骑手”的错!
   
  翻看《每日论语》时,注意到了第342页的一段话。觉得对我们练好骑术应该也会有些帮助。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开发人们最高的智慧。但是,人的个性、天资、志趣却是千差万别的。他为了“随机施药,应病与药”,就把个性与志趣不同的人,分门别类施以针对性的教育。孔子把教育对象分为三等。“上智”是生来就知晓大道之理,中等分为学习以后知道道理的和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才去学习而知晓道理的,“下愚”就是遇到了困难也不肯学习。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断定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难以改变的。他又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可以语上”就是可以向他们讲授高层次的内容。而“中人以下”只能讲授低层次的内容。……

  佛陀也把教育对象分为数等。上等即是菩萨乘,中等既是声闻乘,下等既是人天乘。

  上等人,了悟宇宙实相,以同体大悲之心,舍己为人,宁愿自己下地狱,只愿众生得离苦。这种人叫菩萨,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六度”、“四摄”等菩萨乘的教育。

  中等人,认识到眼前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生老病死之痛苦时时紧逼,因而就对凡世起厌离心,要求解脱人生的痛苦。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给他们施以“四谛”、“十二因缘”等声闻乘的教育。

  下等人,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希望积德行善以求得福报。佛陀为适应这类学生的需求,就施以“五戒”、“十善”等人天乘的教育。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