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儒学中的骑射精神-------- 一代宗师颜元事迹

[复制链接]
SLIK 发表于 2015-5-11 14:07:46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 176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u=3709811363,1446402512&fm=21&gp=0.jpg 颜元生于1635年三月十一日(4月27日),卒于1704年九月初二日(9月30日) h4v6sY
更多产品图片 请浏览【唐古特马具】淘宝网店 http://shop35262226.taobao.com 【唐古特马具】中国六大牧区〔西藏、内蒙、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主流马具供应商 地址: 原产地 中国 甘肃 垂询方式: 手机 139193六510柒

已有(7)人评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400

主题

1522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5418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SLIK 发表于 2015-5-11 14:10:20
颜元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是以反传统、反教条、反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文字教育的战斗姿态出现的。因而,为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在教育内容上,颜元提出了“真学”、“实学”的主张。它的特点是崇“实”而卑“虚”,与传统教育,特别是与程朱理学教育,针锋相对,“彼以其虚,我以其实”,以“实”代“虚”,以有用代无用。颜元认为尧舜周孔时代的学术便是“真学”、“实学”,所以大力提倡当时的“六府”、“三事”、“三物”。这里所说的“六府”、“三事”,即《尚书·大禹漠》所云的“水,火,金,木、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即《周礼·地官》所云的“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颜元看来,“三物”与“三事”是异名同实。“三物”之中。又以“六艺”为根本,“六德”、“六行”分别是“六艺”的作用和体现。所以,颜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其核心是在于强调“六艺”教育。他最经常和明确强调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术、数。还常将礼、乐、兵、农并举。如说:“礼乐圣人之所贵,经世重典也,而举世视如今之礼生吹手,反以为贱矣。兵学才武,圣教之所先,经世大务也,而人皆视如不才寇盗,反皆以为轻矣。惟袖手、文墨、语录、禅宗为至尊而至贵,是谁为之也!”他强调礼,是从巩固封建制度的目的出发的:“圣人之道,莫大于礼。……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他反对重文轻武,则是对宋以后士林风尚的直接批判:“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在为学的方法上,颜元猛烈地抨击理学家的读书静坐、居敬穷理,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习行实践。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试问一日十二时辰,哪一刻是尧、舜、周、孔?”又说:“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人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民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也。”④读书过多,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读书乃致知中一事,专为之则浮学。”因此,只有习行才是最关重要的:“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关于习行的思想,是颜元平时强调最多的。这对于反对当时理学的空疏无用,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自然,他所主张的习行的内容,主要是指封建社会儒士阶层的政治实践与道德实践,也包括一些国计民生所需的实用知识与技能。

有一回,一位学者不甚清楚孔孟实学实行与程朱静坐读书的差异,颜元便用极为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两幅裁然不同的画面:“请画二堂,子观之:一堂上坐孔子,剑佩觽,决杂玉,革带深衣,七十子侍。或习礼,或鼓琴瑟,或羽龠舞文,干戚舞武,或问仁孝,或商兵农政事,服佩皆如之。壁间置弓矢、钺戚、箫磬、算器、马策,各礼衣冠之属。一堂上坐程子,峨冠博服,垂目坐如泥塑。如游、杨、朱、陆者侍,或反观打坐,或执书吾伊,或对谈静、敬,或搦笔著述。壁上置书籍、字卷、翰砚、梨枣。此二堂同否?”当然,这里所描绘的孔子教育弟子的场面,实际已熔铸了颜元自己的理想。 强调六艺之学 颜元托言经典强调“六艺之学”,并非真是要回复到尧舜周孔时代,而是托古改制,“以复古求解放”,在古圣昔贤“六艺”教育的旗帜下,宣扬自己的主张。晚年,他曾规划漳南书院,陈设六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容的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主题

1522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5418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SLIK 发表于 2015-5-11 14:10:59
个人名言编辑 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空。 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教以济养,养以行教,教者养也,养者教也。 忧愁非书不释,忿怒非书不解,精神非书不振。 君子处事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矣。 一风俗而成治功,莫善于取人以德,其本莫重于谨痒序之教。 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功也且全恩。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便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便身世上少一分。 为爱静空谈之学久,必至厌事,厌事必至废事,遇事即茫然,故误人才败天下者,宋学也。 有圣贤之言可以引路。会乃不走路,只效圣贤言,便当走路,每代引路之言增而愈多,卒之荡荡周行道上,鲜见其人也。 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是,则一二人之见不可易也。非,则虽千万人同,不随声也;岂惟千万人,虽百千年同迷之局,我辈亦当以先觉觉后觉,竟不必附和雷同也。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主题

1522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5418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SLIK 发表于 2015-5-11 14:14:25
大约康熙末、雍正初的一二十年间,颜李学说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当时清初诸大儒如孙奇逢、陆世仪、陈确、顾炎武、傅山、王夫之、黄宗羲、费密已相继谢世,颜元此时也已作古,而李已成为学术界所瞩目的人物。万斯同说:“李先生续周孔正学,非我所及。” 清朝同治年间,曾国藩幕府中的戴望广求颜李遗著,于1869年撰成《颜氏学记》十卷。此后三十年中间,一些改良派思想家痛感国家政治腐败,受制于外夷。主张变法自强,他们需要一种沟通中西学术的理论,颜李之学正好适应其选。正如刘师培所说:“近世以来,中土士庶惕于强权,并震于泰西科学,以为颜氏施教,旁及水火工虞,略近西洋之致用,而贵兵之论,又足矫法弱之风,乃尊崇其术,以为可见施行。”(《非六子论》引自《中国哲学》第1辑第448页) 推崇颜李学说的改良派思想家有陈虬、宋恕、梁启超等人。梁启超主讲湖南时务学堂时,对颜李学派甚为崇拜。他流亡日本期间,将颜李之学传进了日本。尔后,他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颜李学派给予极为热情的颂扬:“有清一代学术,……其间有人焉,举朱陆汉宋诸派所凭借者一切摧陷廓清之,对于二千年来思想界为极猛烈极诚挚的大革命运动,其所树旗帜曰'复古',而其精神纯为现代的。其人为谁?曰颜习斋及其门人李恕谷。”并且还专门写《颜李学派与现代教育思潮》一文,详加介绍评点。改良派推崇颜李学派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主张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进行社会改革,使社会朝着征实致用的方向发展,由于梁启超等人不遗余力地表彰弘扬,颜李之学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20世纪初,徐世昌以大总统的身份提倡颜李之学,倡组四存学会,成立四存中学校,编辑《四存月刊》,征求颜李遗著,并将颜李从祀孔庙,一时间颜李之学风靡海内。徐世昌尊颜李学际上是尊孔孟的变相形式,这是因为,在四存学会成立的前一年,1919年,爆发了举世闻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使旧的封建文化思想和伦理道德受到极大冲击。这时要直接提出尊孔孟以号召天下就不那么灵了。尤其是孔孟崇道贱艺的思想更不合乎当时的国情。这样徐世昌便利用颜李学派在当时的影响来维系“世道人心”,企图以此阻遏新思想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颜李之学对于社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重“致用”的精神,二是其尊孔孟的思想。徐世昌内心里强调的是尊孔孟的思想,而当时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则强调颜李重“致用”的思想,试图以颜李之学转变社会惰弱习气,振兴中华,抵御列强。青年毛泽东曾经受到颜李之学的影响,他在公元1917年著《体育之研究》,对于颜李的“文而兼武”深表敬佩,文中提倡“习动”,极斥理学习静功夫,其说与颜李相通。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主题

1522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5418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SLIK 发表于 2015-5-11 14:57:34
颜元指出:“衣冠文士羞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他痛陈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并认为其根子里就是“千余年来,率天下人人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朱熹)为之也”,“长此不返,四海溃弱,何有已时乎?”(《朱子语类评语》《存学编》)。他甚至痛骂道:“宋元来儒者习成妇女态”,全国成了一个放大的禁宫,绝大多数人在精神上被集体去势,而望眼欲穿地、苦心孤诣地等着权力的临幸。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3693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风在啸

积分
29076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QQ
出塞 发表于 2015-5-11 19:24:41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主题

1522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5418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SLIK 发表于 2015-5-11 21:08:25
清朝思想家颜元李塨 清朝思想家颜元李塨 康熙年间,北方兴起了一个新的学派,倡实学实行。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颜元和李 塨,故有颜李学派之称。 第一节颜元的家世和生平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 ,因自中年后倡导习行学说,书屋 名曰“习斋” ,世人尊称为习斋先生。颜元祖籍直隶博野县北杨村,父名颜昶,因家境贫寒, 幼时过继到蠡县刘村朱九祚家为养子,改姓朱。颜元出生在朱家,取名朱邦良。时值家中园 内凿林,取乳名园儿。后来颜元归宗,取此字音为名。 颜昶在朱家,常受到歧视和虐待,愤懑抑郁至极,萌生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念头。明崇祯 十一年冬,皇太极率清兵入关,掠掳京畿地区,颜昶乘机随军逃往关外,自此音讯断绝。这 一年,颜元才四岁。八年以后,生母王氏又改嫁,留下他孤身一人在朱家。 颜元的养祖父朱九祚,号盛轩,多年在地方任武职。崇祯十二年,朱九祚任兵备道禀事 官,携颜元移居于蠡县城内。当时,国事日非。他曾上言: “今日之兵,皆市井滑徒,顶名 食粮。出则抢掠,战则奔逃。且逃后并不知其为谁,此所以仓库日空而战无一卒也。 ”他提 出一种办法,认为可不费粮饷,而得可战之兵数万。其法是: “编各州县富民子弟习弓马者, 十家共一兵,复其杂役,马甲器刃令自备。居常训练,每兵一副卒,正兵伤则提副卒补。伍 兵土著不可逃。且一身勤王,十家安枕,其孰肯逃?兵利粮给,取之不穷。 ”①后来清军入 关,朱九祚并无反抗的表示。顺治四年(1647) ,蠡县生员蒋尔恂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 聚众杀死知县,称大明中兴元年,朱九祚却“率众守里” ,对抗蒋尔恂的义军。蒋失败后, 清廷驻蠡县兵备授予朱九祚巡捕官职务。 不过, 他有时也表现出一种正义感。 顺治初年, “刘 里被圈,旗奴韩某恣横,率意耕田,失产者日众” 。九祚“伺其窝盗,围而擒之,鸣于县府” 。 按律, 韩某本应问斩, 虽遇赦得脱,但不敢再行肆虐, “里闬穷民不受满人侮,得各租祖田” 。 顺治八、九年时,地方粗安,清廷裁革省南道,朱九祚便谢任。不久,又因事被人控告,一 度逃遁,颜元亦被系讯。讼案完结,家产日落。由于在城内居住费用较大,便返乡居住。晚 年“恬退自牧,不入城市。教其子晃及养孙元耕读,是事不与世局”②。 颜元八岁起受启蒙教育, 从学于吴洞云。 洞云先生善骑射、 剑戟, 又感慨明季国事日非, 曾著有攻战守事宜之书,同时也长于医术和术数。这使颜元从小时起,便受到与众不同的教 育。可惜在十二岁时,因遭吴妻怨怒,不能再从先生游。颜元十四、五岁时,又看寇氏丹法, 学运气术,娶妻不近,欲学仙。后来知仙不可学, “乃谐琴瑟,遂耽内,又有比匪之伤,习 染轻薄”③。十九岁时,又从贾端惠先生学。端惠禁受业弟子结社酣歌、私通馈遗,颜元遵 其教,力改前非,习染顿洗。为了科举功名,颜元从十岁起,还学习八股时文。养祖父朱九 祚曾想为他贿买一秀才头衔。颜元哭泣不食,说: “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 ”结果,十九 岁时,自己考中秀才。 颜元二十岁时,讼后家落,回乡居住后由他担负起全家生活费用。 “耕田灌园,劳苦淬 砺。初食薯秫如蒺藜,后甘之,体益丰,见者不以为贫也。 ”① ① 《习斋记余》卷 10, 《巡捕朱公行实》 。 ② 《习斋记余》卷 10, 《巡捕朱公行实》 。 ③ 李塨: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为谋生计,开始学医。同时开设家塾,训育子弟。二十一岁时,阅《资治通鉴》 ,废寝 忘食,于是以博古今、晓兴废邪正为己任,并决心废弃举业。后来他虽入文社、应岁试,只 是取悦老亲而已,不愿以此误终身。二十三岁时,又见七家兵书,便学兵法,究战守事宜, 尝彻夜不眠,技击之术亦常练习。这个时期,颜元还深喜陆九渊及王阳明学说,以为圣人之 道在是,曾亲手摘抄要语一册,反复体味。 颜元二十五、六岁时,思想又有较大变化。这时他得《性理大全》读之,此书集宋代理 1 学家思想之大成。他深深地为周、张、程、朱等人的学说所折服,从此屹然以道自任。 “农 圃忧劳中必日静坐五六次,必读讲《近思录》《太极图》《西铭》等书。 、 、 ”他乘间静坐,目 的是主敬存诚,但周围的人“有笑为狂者,有鄙为愚者,有斥为妄者,有皆为迂阔、目为古 板、指为好异者”②,他都毫不介意。康熙三年(1664) ,颜元听说蠡县北泗村有位王法乾, 此人恶僧道,斥佛老,焚时文,读五经,居必衣冠,持身以敬,教家以礼,乡人有目为“狂 癫”者,颜元却瞿然惊喜,大呼: “士皆如此癫,儒道幸矣! ”遂与其纳交。两人每十日一会, 每会,相互“规过辨学,声色胥厉,如临子弟。少顷,和敬依然” 。同时各立日记, “心之所 思,身之所行,俱逐日逐时记之。心自不得一时放,身自不得一时闲。会日彼此交质,功可 以勉,过可以惩”①。后来,颜元与王法乾在对待宋儒的态度上发生歧异。颜元个人家世虽 屡遭不幸,但始终以匡时济世为己任。他目睹明季政治日坏,风俗日降,兵专而弱,士腐而 靡,极为痛切。据李塨回忆: “先生自幼而壮,孤苦备尝,只身几无栖泊。而心血屏营,则 无一刻不流注民物。每酒阑灯炧,抵掌天下事,辄浩歌泣下。 ”②颜元二十四岁时,便著有 《王道论》 ,后来更名《存治篇》 ,阐述了他的政治理想。他认为要开万世之太平,必须恢复 “唐虞三代”的政治, “井田、封建、学校,皆斟酌复之,则无一民一物之不得其所,是之 谓王道”③。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实行井田。为了解决当时的土地问题,颜元主张恢 复古代的井田制度。有人认为,实行井田是夺富民之产。颜元反驳说: “天地间田宜天地间 人共享之,若顺彼富民之心,即尽万人之产而给一人,所不厌也。..况一人而数十百顷,或 数十百人而不一顷,为父母者,使一子富而诸子贫,可乎?”不过,如何实行均田的理想, 要“因时而措,触类而通” ,能实行规划整齐、公私田分明的井田当然最好,否则可按各地 情况实行均田。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井田、均田,解决了百姓的土地问题,才会“游顽有归, 而土爱心臧,不安本分者无之, 为盗贼者无之, 为乞丐者无之, 以富凌贫者无之。学校未兴, 已养而兼教矣! ”颜元还认为,实行了井田,能“寓兵于农” ,使兵农合一,提高军队战斗力。 他说: “自兵农分而中国弱..顶名应双,皆乞丐、滑棍,或一人而买数粮。支点食银,人人皆 兵。临阵遇敌,万人皆散。呜呼!可谓无兵矣,岂止分之云乎! ”而“古圣人之精意良法, 万善皆备。一学校也,教文即以教武。一井田也,治农即以治兵” 。 ①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② 《习斋记余》卷 1, 《未坠集序》 ;卷 4《初寄王法乾书》 。 ①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② 李塨: 《存治篇序》 。 ③ 《存治篇》 。 兵农合一的好处极多;一是“素练” ,陇亩皆阵法,民恒习之,不待教而知。二是“亲 卒” ,同乡之人,童友相处,情义相结,可共生死。三是“忠上” ,邑宰、千百长,无事则教 农、教礼、教艺,为之父母。有事则执旗、执鼓、执剑,为之将帅,其孰不亲上死长!四是 “无兵耗” ,有事则兵,无事则民,不费月粮。五是“应卒难” ,突然有事,随地即兵,无徵 救求援之待。六是“安业” ,无逃亡反散之虞。七是“齐勇” ,无老弱顶替之弊。八是“靖奸” , 无招募异域无凭之疑。九是“辑侯” ,无专拥重兵要上之患。 其次,恢复封建。鉴于明代中央集权高度发展所造成的弊端及明亡的教训,颜元认为要 实现长治久安, 便应恢复古代的封建制度: “非封建不能尽天下人民之治, 尽天下人材之用。 ” 有人认为,实行封建会导致朝政不稳,颜元说: “殊不知三代以封建而亡,正以封建而久。 汉、唐受分封藩镇之害,亦获分封藩镇之利。使非封建,三代亦乌能享国至二千岁耶!“如 ” 此者, 有事则一伯所掌二十万之师, 足以藩维, 无事而所畜士马不足并犯。 封建亦何患之有?” 不过,他也强调,具体如何实行封建,要“师古之意,不必袭古之迹” 。 再次,改革学校。颜元极为重视学校和人才的作用,认为: “人才、王道为相生。 ”不过, 2 “迨於魏、晋,学政不修,唐、宋诗文是尚。其流毒至今日,国家之取士者,文字而已。贤 宰师之劝课者, 文字而已。 父兄之提示, 朋友之切磋, 亦文字而已。 故曰: ” “学校之废久矣! ” 如今,应“痛洗数代之陋”“浮文是戒,实行是崇,使天下群知所问,则人才辈出,而大法 , 行,而天下平矣! ”所以,他竭力反对八股取士, “今之制艺,递相袭窃,通不知梅枣,便自 言酸甜。不特士以此欺人,取士者亦以自欺。彼卿相皆从此孔穿过,岂不见考试之丧气,浮 文之无用乎, 顾甘以此诬天下也! 取代八股取士最好的办法, ” 是重征举: “窃尝谋所以代之, 莫若古乡举里选之法。 ”颜元的这些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复古主义色彩,甚至空想的成分, 但在当时,应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后来,颜元的学术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这些政治主张, 并无变化,某些方面还得到深化和发展。 颜元的养祖父朱九祚有一妾,生子名晃,故对颜元颇有闲言。颜元并不知自己父亲非朱 翁之子,只以为晃是受到溺爱而已。出于忍让,他尊朱翁之命与养祖母刘氏别居另舍,并尽 让田产与晃。 康熙七年(1668) ,养祖母刘氏病卒。因感祖母恩深,父亲又出走,不能归来殓葬,他 哀痛至极。三日不食,朝夕祭奠,鼻血与泪俱下,葬后亦朝夕哭,生了大病。朱氏一老翁见 到此情景,十分怜悯他,说: “嘻!尔哀毁,死徒死耳。汝祖母自幼不孕,安有尔父?尔父, 乃异姓乞养者。 ”颜元听后大为惊异,到已改嫁的生母处询问,果得实情,因而哀减。 颜元居养祖母丧,恪守朱子家礼,尺寸不敢违。连病带饿,几乎致死。 虽觉得有许多违背性情处,但认为圣人之礼如此,不敢多疑。后来,他校以古礼,竟发 现朱子家礼削删、不当之处甚多。 “初丧礼朝一溢米,夕一溢米,食之无算。宋儒家礼删去 无算句,致当日居丧,过朝夕不敢食。当朝夕遇哀至,又不能食,几乎杀我。“乃叹先王制 ” 礼,尽人之性。宋人无德无位,不可作也。 ”①由此发端,他对宋儒学说进行了全面的反省, “因悟周公之六①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也。静坐读书,乃程朱陆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 非正务也”②。次年,便著《存性》《存学》两篇,学术上自成一个体系。思想转变后,更 、 体会到“思不如学,学必以习” ,故改“思古斋”为“习斋” 。此后教授弟子,也是让其立志 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诸学,并习射、习骑、习歌舞 及拳法武艺,力戒静坐空谈。 刘氏死后,朱晃继续唆使朱翁逐赶颜元,他只得移居随东村安身。康熙十二年朱翁卒, 颜元便回博野县北杨村,归宗姓颜,时年三十九岁。 颜元归宗后,日常仍从事农田耕作。有一次客人来访,见他正在扬场,感到十分奇怪。 颜元却说: “君子之处世也,甘恶衣粗食,甘艰苦劳动,斯可以无失已矣! ”这时,颜元及门 弟子日众,李塨便是于康熙十八年开始来问学的。对于新从游者,颜元必先向其申明自定教 条其要点是:孝父母、敬尊长、主忠信、申别义、禁邪僻、慎威仪、重诗书、敬字纸、习书、 作文、习六艺、序出入、尚和睦、贵责善、戒旷学等。特别是对六艺,尤为强调。每逢一、 六日课数,三、八日习礼,四、九日歌诗、习乐,五、十日习射。他兢兢业业,以阐扬儒家 学说中实用实行思想为己任。尝云: “天废吾道也,又何虑焉。天而不废吾道也,人材未集, 经术未具,是吾忧也。 ”因吟诗道: “肩担宝剑倚崆峒,翘首昂昂问太空。天挺英豪中用否, 将来何计谢苍生。 ”①对于自己,颜元仍是持身极严,而且与从学者互相规过。有一年,颜 元曾买石氏女为侧室,女痴且癫,知是为媒人所欺。于是,令媒人将女领回并讨回原金。不 料,媒人又将该女再度转卖给他人。 李塨就此事向先生直谏及规劝,颜元听后,悲泣道: “吾 过矣! ”于是出原金赎女归其父。李塨极感先生改过之勇,从此立日谱以自考。颜元和李塨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约定: “对众不便面规者,可互相秘觉也。云:警惰须拍坐,箴骄示以 睛,重视禁暴戾,多言作嗽声,吐痰规言失,肃容戒笑轻。 ”②康熙二十三年,颜元五十岁 时,只身往关外,寻找父亲下落。原来,颜元的父亲颜昶随清军出关后,到了沈阳,有位镶 3 白旗董千总给了他些本钱,开了个糖店,先后娶过妻王氏及妾刘氏,刘氏生两女,名银孩、 金孩。颜昶也曾想返里探亲,因入关被阻未能实现,于康熙十一年病故,葬于沈阳附近的韩 英屯。颜元到关外沿途寻父,艰苦备尝。当他在沈阳张贴寻人报贴后,被银孩所知。兄妹相 见,面对痛哭。颜元祭奠父茔后,亲自御车,奉先父牌位归博野。 从关外归来后,颜元自叹: “苍生休戚,圣道明晦,敢以天生之身,偷安自私乎! ”于是 在康熙三十年,告别亲友,南游中州。行程二千余里,拜访河南诸儒。在各地,他结交士人, 出示所著《存性》《存学》《唤迷途》等,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率直地抨击理学家空谈心 、 、 性、以著述讲读为务、不问实学实习的倾向。寓居开封时,曾与名士张天章研讨学术。天章 叹道: “礼乐亡矣, 《存学》 诚不容不作! 又研讨水政, ” 天章曰: “先生何不著 《礼仪水政书》 ?” 颜元答道: “元之著《存学》也,病后儒之著书也,尤而效之乎?且纸墨功多,恐习行之精 力少也。 ”因此,来问学者日众。在商水,访李木天,与言经济。李见颜元佩一短刀,便离 座为他演诸家拳法。颜元笑曰: “如此可与君一试。 ”两人遂折竹为刀,对舞不数合,颜元击 中木天手腕。木天大惊曰: “技至此乎! ”又与深言经济,木天倾倒下拜。次日,令其子从先 生游①。 ②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①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②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颜元通过此次南游,愈发感到程朱之学为害的严重。他说自己当年从关外归来时, “医 术渐行,声气渐通,乃知圣人之道绝传矣。然犹不敢犯宋儒赫赫之势焰,不忍悖少年引我之 初步” 。但是, “迨辛未游中州,就正于名下士,见人人禅宗,家家训诂,确信宋室诸儒即孔 孟,牢不可破,口敝舌罢。去一分程朱,方见一分孔孟。不然终此乾坤,圣道不明,苍生无 命矣”②。因此,他一方面著《四书正误偶笔》等,辨析朱熹学说的谬误,一方面以更多的 时间和精力,向友人及门生申明训诂、理学、科学的危害,尝大声疾呼: “仙佛之害,止蔽 庸人。程朱之害,遍迷贤知。“非去帖括制艺与读著主静之道,祸终此乾坤矣。 ” ”③颜元六 十二岁时,肥乡郝公函(字文灿)三次礼聘,请他前往主持漳南书院。颜元到肥乡后,准备 很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负,亲自拟定各种规章,构想书院规划,并手书“习讲堂”对联云: “聊 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 、 机” 。可惜数月之后,该地大雨成灾,漳水泛滥,书院堂舍悉被淹没,他只好告辞归里。后 来,因水患益甚,郝公函屡请未往。不久,郝公函来书问安,并附一契纸云: “颜习斋先生 生为漳南书院师, 没为书院先师。 文灿所赠庄一所, 田五十亩。 生为习斋产, 没为习斋遗产。 ” ①从肥乡返回后八年,即康熙四十三年(1704)九月初二日,颜元病故。 逝世前犹谓门人曰: “天下事尚可为,汝等当积学待用。 ”死后葬于博野北杨村,门人私 谥为“文孝先生” 。 ①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② 《习斋记余》卷 1, 《未坠集序》 。 ③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①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第二节颜元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颜元平生注重习行,不尚空谈,故著述不多,有《存学编》四卷, 《存性编》二卷, 《存 治编》一卷, 《存人编》四卷, 《朱子语类评》一卷, 《礼文手钞》五卷, 《四书正误》六卷, 《习斋记余》十卷等。他的门人锺锌将其言行辑录成《习斋先生言行录》及《习斋先生辟异 录》 。生平事迹则详载于李恕谷、王源所辑《颜习斋先生年谱》中。 颜元认为中国学术思想演化大势,自孔孟以后,气运日降,儒业日毁, “孟子后之道之 4 学,二千年总成一大谎。 ”具体认为: “秦火之后,汉儒掇拾遗文,遂误为训诂之学。晋人又 诬为清谈,汉唐又流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仆尝有言,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 足以惑世诬民, 而宋人兼之, 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 仆窃谓其祸甚于杨墨, 烈于嬴秦。 每一念及,辄为太息流涕,甚则痛哭! ”①颜元学说与程朱理学有根本分歧,主要是两个方 面。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气质之性的善恶问题。 宋儒在观察宇宙和人生时,提出了“理”“气” 、 两个基本概念。虽然也说,理、气是不可分的,但又认为,理是最根本的、第一性的东西。 朱熹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②在人性论问题上,朱熹 同样地把“理”与“气”作为性的根源。认为人禀赋天理产生“天命之性” (又称义理之性、 道心) ,禀赋气质则产生“气质之性” (又称人欲、人心) 。我国先秦时期的孟子,只说人性 是善的。而说人有“气质之性” ,则是宋代二程的发明。朱熹继承此说,认为人的天命之性 是“浑然至善”的,专指理而言。而人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杂而言之,人禀受气时有深浅、 厚薄、清浊的不同,故性有善和恶的区别。气质之性(人欲)是万恶的根源。 对程朱的理气二元论及理先气后的唯心主义见解, 颜元持不同看法。 认为不能把理与气 割裂。 “若无气质,理将安附?” “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 ”③表现了明显的唯物主义倾 向。特别是在人性论上,颜元坚持孟子的性善说,反对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以 及认为气质之性是恶的说法。 “若谓气恶,则理亦恶,若谓理善,则气亦善。盖气即理之气, 理即气之理,乌得谓理纯一善而气质偏有恶哉! ”他以眼睛作比喻: “譬之目矣,眶、疱、睛, 气质也。其中光明能见物者,性也。将谓光明之理专视正色,眶、疱、睛乃视邪色乎?余谓 光明之理固是天命,眶、疱、睛皆是天命,更不必分何者是天命之性,何者是气质之性。只 宜言天命人以目之性,光明能视即目之性善,其视之也则情之善,其视之详略远近则才之强 弱,皆不以恶言。 ”①那么,恶是哪里来的呢?颜元的回答是:来自后天的引蔽习染。他说: “岂不思气质即二气四德所结聚者,乌得谓之恶?其恶者,引蔽习染也。 ”②譬如人的衣服 若著尘触污,人见其失本色而厌观之,命之曰污衣,其实乃外染所成。仅需清洗以去其染著 之尘污,虽极垢敝亦不可谓衣本有污。 ①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下, 《习斋记余》卷 3《寄桐乡钱生晓城》 。 ② 《朱子语类》 。 ③ 《存性编》卷 1。 ① 《存性编》卷 1。 ② 《存性编》卷 1。 颜元进一步指出,宋儒认为气质之性为恶的说法,会导致一个严重的社会后果: “将天 生一副作圣全体,参杂以习染,谓之有恶,未免不使人去其本无而使人憎其本有。蒙晦先圣 尽性之旨,而授世间无志人一口柄。 ”③他著《存性编》的目的,正是为了“使人知为丝毫 之恶,皆自玷其光莹之本体。极神圣之善,始自充其固有之形骸。 ”④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为 学的内容与途径问题。 颜元极为看重儒家经典学术思想及儒学人才的社会作用, 认为这是治 国平天下的根本。他说: “盖学术者,人才之本也。人才者,政事之本也。政事者,民命之 本也。无学术则无人才,无人才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平、无民命。 ”⑤而要使学术起到 经世致用、扶危济难的作用和培养出匡时济世的人才,必须反对空谈心性,重视实事实功。 他响亮地提出了“利者,义之和也”的命题,对千百年流行的董仲舒的说教进行了修正。他 说: “以义为利,圣贤平正道理也。..孟子极驳利字,恶其掊克聚敛者耳。其实义中之利,君 子所贵也。后儒乃云: ‘正其谊不谋其利’ ,过矣!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无用之学。予尝 矫其偏,改云: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①由此,在为学的内容方面,颜元 ’ 旗帜鲜明地起来反对宋明理学的空疏无用, 主张学习实事实物。 他认为, 尧舜周孔时代的 “六 府”“三事”“三物” 、 , ,才是真学、实学。 “唐虞之世,学治俱在六府三事,外六府三事而别 有学术,便是异端。周孔之时,学治只有个三物,外三物而别有学术,便是外道。 ”②所谓 5 “六府” ,是指金、木、水、火、土、谷而言;所谓“三事” ,是指正德、利用、厚生而言; 所谓“三物” ,是指六德、六行、六艺而言。具体地说,就是封建社会中修己治人、经邦济 世的实用之学。如他在解释正德、利用、厚生时称: “齐明者,正吾身之德也;耳聪目明肢 体健,利吾身之用也;寡欲积精、寡言积气、寡营积神,厚吾身之生也,否则非尧舜之修身 也。闲男女之邪心,饬彝伦之等杀,正一家之德也;宫室固、器皿备、职事明,利一家之用 也;仓箱盈、凶札豫,厚一家之生也。建学校、同风俗,正一国之德也;百工修,百官治, 利一国之用也;仓府实、乐利远,厚一国之生也,否则非尧舜之齐治也。 ”③在上述各项内 容中,他最经常和明确强调的是“六艺” ,即:礼、乐、射、御、术、数。还常将礼、乐、 兵、农并举。如说: “礼乐圣人之所贵,经世重典也,而举世视如今之礼生吹手,反以为贱 矣。兵学才武,圣教之所先,经世大务也,而人皆视如不才寇盗,反皆以为轻矣。惟袖手、 文墨、语录、禅宗为至尊而至贵,是谁为之也! ”①他强调礼,是从巩固封建制度的目的出 发的: “圣人之道,莫大于礼。..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 泰。 ”② ③ 《存学编》卷 1《上征君孙锺元先生书》 。 ④ 《存学编》卷 1《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 。 ⑤ 《习斋记余》卷 1《未坠集序》 。 ① 《四书正误》卷 1。 ② 《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③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① 《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② 《习斋记余》卷 1。 他反对重文轻武,则是对宋以后士林风尚的直接批判: “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 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③在为学的方法上,颜元猛烈地 抨击理学家的读书静坐、 居敬穷理, 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习行实践。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朱 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试问一日十二时辰,哪一刻 是尧、舜、周、孔?”又说: “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人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 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民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也。 ”④读书过多,不仅无益,而 且有害: “读书乃致知中一事,专为之则浮学。 ”⑤因此,只有习行才是最关重要的: “吾辈 只向习行上做功夫, 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 ” “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 临事时依旧是所习者出。 ”⑥关于习行的思想,是颜元平时强调最多的。这对于反对当时理 学的空疏无用,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自然,他所主张的习行的内容,主要是指封建社会儒 士阶层的政治实践与道德实践,也包括一些国计民生所需的实用知识与技能。 有一回, 一位学者不甚清楚孔孟实学实行与程朱静坐读书的差异, 颜元便用极为形象的 语言,描绘出两幅裁然不同的画面: “请画二堂,子观之:一堂上坐孔子,剑佩觽,决杂玉, 革带深衣,七十子侍。或习礼,或鼓琴瑟,或羽龠舞文,干戚舞武,或问仁孝,或商兵农政 事,服佩皆如之。壁间置弓矢、钺戚、箫磬、算器、马策,各礼衣冠之属。一堂上坐程子, 峨冠博服,垂目坐如泥塑。如游、杨、朱、陆者侍,或反观打坐,或执书吾伊,或对谈静、 敬,或搦笔著述。壁上置书籍、字卷、翰砚、梨枣。此二堂同否?”①当然,这里所描绘的 孔子教育弟子的场面,实际已熔铸了颜元自己的理想。颜元在肥乡主持漳南书院时,曾议定 书院规模,更是全面、具体地显示了他的学术与教育主张:书院建正庭四楹,曰“习讲堂” 。 东第一斋,匾额曰“文事” ,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西第一斋,匾额曰“武备” ,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诸子兵法,并攻守、阵营、陆水 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 东第二斋,匾额曰“经史” ,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6 西第二斋,匾额曰“艺能” ,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书院大门内东侧,曰“理学斋” ,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大门内西侧,曰“帖括 斋” ,课八股举业。此二斋“为吾道之敌对,非周孔本学,暂收之以示吾道之广,且以应时 制,俟积习正,取士之法复古,然后空二斋”①。 颜元的这种规划,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确属别开生面的创新之举。 ③ 《存学编》卷 1《学辨一》 。 ④ 《朱子语类评》 。 ⑤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⑥ 《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存学编》卷 1。 ① 《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 ① 《习斋记余》卷 2, 《漳南书院记》 。 第三节继承和发展了颜元学说的李塨 李塨,字刚主,号恕谷,直隶蠡县曹家蕞人。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 。他是颜习斋 学说最得力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展者。 李塨的祖父名彩,字素先,为人刚直仁厚,好施与,曾因“世乱” ,出家资救济里中贫 乏者, “劝勿为盗” 。李塨的父亲名明性,字洞初,号晦夫,以孝闻名,世称“孝悫先生” 。 李明性是明季诸生,但“年甫壮,绝意仕进,不复攻举子业” 。甲申之变后,清军入关,他 “谢世事,不复问” ,因念孔孟圣学“以敬为枢” ,名其斋曰“主一” 。他“每晨兴,读《孝 经》《大学》《中庸》各遍,然后旁及他书。所读,务身行之” 、 、 。博野颜习斋曾来访,读其 日记及所辑诸书,深为叹服,归家将其姓字书于座上, “出入必拱揖”②。 李塨从四岁起,就由他父亲口授《孝经》 、古诗、 《内则》《少仪》等。祖父素先翁弯制 、 小弓,引导他习射。八岁入小学,孝悫先生教他学幼仪,读经书。十五岁时,娶颜习斋挚友 王法乾的妹妹为妻。法乾对李塨评价很中肯,曾语习斋曰: “吾近狷,兄近狂,李妹夫乃近 中行也。 ”康熙十六年,李塨十九岁,参加科考,进县学生员第一名③。 康熙十八年李塨二十一岁时,访问了颜习斋先生, “自此深以习斋学习六艺为是,遂却 八比,专正学” 。从此常随习斋游。颜元曾郑重对他说: “学者勿以转移之权,委之气数。一 人行之为学术,众人从之为风俗。民之瘼矣,尚忍膜外?”李塨闻之泣下,感动异常,决心 要尽全力传播习斋的学说, “不传其学,是自弃弃天矣! ”①颜元与李塨之间师生之谊甚笃, 相互间责善规过亦严。李塨“服习斋改过之勇,跃然志气若增,益效习斋立日记自考” 。他 的日谱,每个时辰下画一圆圈,按时在圈内画不同的符号,记载自己行为与意念方面的优劣 得失。颜元经常评阅他的日谱,曾教以“记事减冗繁而录大纲,家务减琐小而惜精力,看书 减而读所现学,习学减而勿贪多”②。 李塨除了受教于颜元外,还先后学琴于张函白、冯颖明,学射于赵锡之、汪若纪、郭金 城,问兵法于王余佑,学书于彭通,学数于刘见田,学韬钤于张文升,后来到浙江时,又学 乐于毛奇龄。平日他自立课程,一日习礼,三日学乐,五日习律,七日习数,九日习射,书 则随时学习。 李塨从二十二岁开始,因力田不足养亲,便兼习医、卖药,并开馆授徒。他到刘村任塾 师,修《学规》示从游者,主要条目有:孝父母、尊长者、修威仪、肃衣冠、习幼仪、远异 端、重诗书、习六艺、通经史等。对于六艺,尤其重视: “礼乐射御书数,圣学之正务也。 有愿学者,随其材而教之”③。二十五岁以后,李塨的政治及学术思想日趋成熟,开始从事 著述,并广泛与各地人士交游。 ②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1。 ③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1。 7 ①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1。 ②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1。 ③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1。 他曾著一册,取名《瘳忘编》 。在序中,他说: “宋明学者,如华子病忘,伏首诵读而忘 民物。一旦大难当前,半策无施。惟拚一死,并忘其身,嘻,甚矣!予行年二十余,颇踔厉 欲有为,而精神短浅,忽忽病忘,每恐其沦胥以溺也。乃捃摭经世大略,书之赫■以瘳之。 ” ①二十八岁时,又书廿一史经济可行者于册,曰《阅史郄视》 。三十一岁时,为颜习斋的《存 性篇》《存学编》《存治编》作序,阐发颜氏学说的真谛及意义。四十岁以后,著《大学辨 、 、 业》 ,对儒家的“格物致知”说提出了新看法。著《圣经学规纂》 ,摘录《论语》《孟子》等 、 儒家经典的言论,加以诠释。五十岁时,著《平书订》 ,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 李塨在三十二岁时(康熙二十九年) ,赴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他深感时文害世,自此 虽应乡试,但不再务举业。他多次往来京师,还到过中州及江南地区,任教师,作幕僚,和 各地学者研讨学问。 李塨除在刘村任过塾师外, 还在京师任过申佐领和郭子固的家馆。 三十七岁至三十九岁 时,应郭子坚之请,两次南下,到浙江桐乡佐理政事。沿途,他拜访学者,宣传习斋学说, 并学乐于毛奇龄。四十六岁时,应河南郾城知县温益修之请,往郾城佐政。五十一岁至五十 二岁时,应汉军旗人杨慎修之聘,两次到陕西富平佐县政,曾建议实行选乡保、练民兵、旌 孝节、重学校、开水利等措施,因而政教大行。李塨后来回忆说: “塨比岁为杨慎修敦请西 行,幸其虚怀听受,甚获民心。关中学者,颇可晤语。上而当道,下而草泽,皆有虚伫,吾 道粗明粗行。两次东旋,官绅士庶送者填途。 ”①五十四岁时,他又到济南,任知府幕僚, 不久即归。六十岁时,被选为通州学政,上任后不久,因病告归。在他六十一岁和六十二岁 时,为了讲学会友,传播习斋学说,又曾两次南游。 李塨与颜元一样,强调真正的儒士必须“内外并进” ,一方面律己要严,一方面以经邦 济世为己任,不过,在个性和处世方法上,他二人也有不同之处。习斋性格高尚,不出,不 交显贵。恕谷则为人豁达,广泛交友。习斋一介不取,廉洁自守,恕谷则受馈甚厚,力田致 富。有一次,恕谷将入京会友,习斋对他说: “勿染名利。 ”恕谷答道: “非敢求名利也,将 以有为也。先生不交时贵,塨不论贵贱,惟其人。先生高尚不出,塨惟道是问,可明则明, 可行则行。先生不与乡人事,塨于地方利弊,可陈于当道,悉陈之。先生一介不取,塨遵孟 子: ‘可食则食之’ ,但求归洁其身,与先生同耳。 ”②恕谷晚年,家道富饶,有人议论他“力 农致富’ ,他说: “非以求富也,聊以自守也。平生志欲行道,今年已迟暮,知无用矣,故遁 迹田园。胼手胝足,则雄杰之余勇也。不稼不穑,胡取廛囷,则风人之退守也。 ”③李塨自 六十四岁以后,大部分时间在乡间从事著述,与外人很少交往。 他订《拟太平策》 ,自称“一生总结是书” ,在自序中说: “今幸太平之世,明四目,达 四聪, 令士皆得陈言。 而不思治平之策, 则有负于儒矣, 非为天下之义矣! 雍正八年 ” (1730) , 李塨已七十二岁,直隶总督多次聘请他出任《畿辅通志》总裁,李塨推辞不掉,便到保定府 莲花池馆内任职,亲撰畿辅通志凡例。不久,又以病归里。 ①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1。 ①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5。 ②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3。 ③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5。 李塨七十四岁时,知病将不起,自作墓志。次年正月病逝,时在雍正十一年(1733) 。 谢世前曾作绝命诗一首: “情识劫年运足伤,北邙山下月生光。九京若遇贤师友,为识滔滔 可易方。 ” 李塨秉承师教,以躬行经世为要务。与颜元所不同的是,他也勤于著述,曾说: “颜先 8 生以天下万世为己任,卒而寄之我。我未见可寄者,不得不寄之书,著书岂得已哉! ”①可 见,他从事著述完全是为了传播颜习斋的学说。在政治、哲学和史学方面,李塨著有《瘳忘 编》《阅史郄视》《平书订》《拟太平策》《四书传注》《周易传注》《传注问》等。在教 、 、 、 、 、 、 育方面,著有《大学辨业》《小学稽业》《圣经学规纂》《论学》《学礼录》《学射录》 、 、 、 、 、 、 《学乐录》等。典章制度和考据方面有《田赋考辩》《宗庙考辩》《郊社考辩》《禘祫考辩》 、 、 、 等。生平事迹,载于冯辰所辑《李恕谷先生年谱》中。后来,王灏刊《畿辅丛书》 ,有《颜 李遗书》 。近代北京的《四存学会》 ,亦编有《颜李丛书》 。较全面地收录了颜元和李塨的著 作。 李塨的政治和经济主张,与颜元大体相同,集中表述在《平书订》一书中,后来在《拟 太平策》中又进一步系统化。他说: “予尝谓治天下有四大端,曰:仕与学合,文与武合, 官与吏合,兵与民合。 ”②因为他认为,明亡的惨痛教训就在于文武脱节、兵专而弱、士子 所学非所用。 “明之亡也, 朝庙无一可倚之臣, 天下无复办事之官。 坐大司马堂批点 《左传》 , 敌兵临城,赋诗进讲,其习尚至于将相方面觉建功奏绩,俱属琐屑,日夜喘息著书曰: ‘此 传世业也。 ’以致天下鱼烂河决,生民涂毒。 ”①“其最堪扼腕者,尤在于兵专而弱,士腐而 靡,二者之弊,不知其所底。以天下之大,士马之众,有一强寇猝发,辄鱼烂瓦解,不可收 拾。..士子平居诵诗书,工揣摩,闭户傝首如妇人女子,一旦出仕,兵刑钱谷,渺不知为何 物,曾俗吏之不如,尚望其长民辅世耶! ”②他特别强调,要富国强兵,必须注重“分民” 、 “分土”“建官”“取士”“制田”“武备”“财用”“刑罚”“礼乐”等方面的政策与措 、 、 、 、 、 、 、 施。 为了解决当时的土地问题,李塨也主张恢复井田,或者实行均田、限田。 “可井则井, 难则均田,又难则限田。 ”③特别是均田,尤认为重要和可行: “非均田则贫富不均,不能人 人有恒产。均田,第一仁政也。 ”为了实行这个制度,他特别赞赏颜元提出的“佃户分种” 法: “今世夺富与贫殊为艰难。颜先生有佃户分种之说,今思之甚妙。如一富家有田十顷, 为之留一顷,而令九家佃种九顷。耕牛子种,佃户自备。无者领于官,秋收还。秋熟以四十 亩粮交地主,而以十亩代地主纳官,纳官者即古什一之征也。..佃户自收五十亩,过三十年 为一世。地主之享地利,终其身亦可已矣,则地全归佃户。 ”④在人材选拔上,李塨也是反 对科举制度,主张乡举里选。如说: “不行乡举里选、小学、大学之法,不足以得人才。而 不废科举,不能行乡举里选、小学、大学之法。 ”⑤“乡举里选行之,或因时酌略,而大体 莫易。 ”① ①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 5。 ② 《平书订》卷 3。 ① 《恕谷后集》卷 4《与方灵皋书》 。 ② 《 〈存治编〉序》 。 ③ 《 〈存治编〉书后》 。 ④ 《拟太平策》卷 2。 但李塨不主张事事拘泥于古法, 《李恕谷先生年谱》卷一中记: “习斋规先生策多救时, 宜进隆古。先生规习斋尽执古法,宜酌时宜。 ”比如是否恢复封建的问题,李塨说: “惟封建 以为不必复古,因封建之旧而封建,无变乱。今因郡县之旧而封建,启纷扰。 ”②在哲学思 想方面, 李塨坚持并发展了颜元的理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见解。 他对理学家离事言理的唯心 主义说教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自宋有道学一派,列教曰: ‘存诚明理’ ,而其流每不诚不明。 何故者?高坐而谈性天,捉风捕影,纂章句语录,而于兵农、礼乐、官职、地理、人事、沿 革诸实事,概弃掷为粗迹。惟穷理是文,离事言理,又无质据,且认理自强,遂好武断。 ” ③李塨还有一段精辟的言论,明确提出“理在事中”“理气不二”的唯物主义论断: 、 “朱子 云: ‘洒扫应对之事,其然也,形而下者也。酒扫应对之理,所以然也,形而上者也。 ’夫事 9 有条理曰理,即在事中。今曰理在事上,则理别为一物矣。天事曰天理,人事曰人理,物事 曰物理。诗曰: “有物有则” ,离事何所谓理乎?”④在认识论上,颜、李都强调因行得知, 不能离行言知。但二人也有差异。颜元最强调的是习行,认为儒家“格物致知”的传统命题 中, “格”就是“行” ,就是“犯乎实做其事” 。人的认识是行先知后, “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 这表明,他最注重感性知识、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而李塨的看法是,如果只强调 读书或只重力行,都是片面的: “不以读书为学,则返之而以力行为学矣,皆与圣经不合。 ” 他认为每个人必须先进行学习,获得真知,才能身体力行。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 “格 物致知,学也,知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行也。 ”又说: “致知在格 物者,从来圣贤之道,行先以知,而知在于学。 ”①这表明,他比较注重理性认识、间接经 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应该说,这是对颜元重习行认识论的一个必要补充。 在教育方面。李塨与颜元一样,严厉批判了理学家提倡的习静教育和书本教育。他说: “静坐,十三经未有其说,宋儒忽立课程,半日静坐,则几几乎蒲团打坐之说矣。 ”并说: “纸上之阅历多,则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则经济之精神少。宋明之亡,此物此志 也。 ”②他认为,教育所要培养的应该是明德亲民、经邦济世的人才,而欲达此目的,必须 “仕与学合”“学用合一” 、 ,他说: “教士之道,不外六德六行六艺。自颜先生倡明此学,而 今学者多知之,卓哉见也。.尊德行以此,道问学以此,隐居以此,行义以此。所学即其所 用,所用即其所学,此府修事和之世,所以治且隆也。 ”③值得注意的是,李塨还很详细地 提出了他所理想的学制和选士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八岁入乡学,乡师教之孝弟、幼仪、认 字,习九九数。读《孝经》《论语》《大学》《孟子》 、 、 、 ,及《易》《诗》《书》《春秋》《周 、 、 、 、 礼》等,并习小乐小舞。十五岁,入县学,教之存六德、行六行,讲究经世济民之道,读《资 治通鉴》及古文。习礼乐、骑射、六书、九数,作策论。聪颖者可涉猎九经、廿一史。二十 岁,教成者进之郡学,教之三学,察试德行学艺。再经藩学、成均,察试后即谓之太学生。 然后,分科以为士,共分礼仪、乐律、天文、农政、兵法、刑罚、艺能方域、理财、兼科等 九科。乡、县、郡要定期考核这些士子并向政府进行推荐,以供选用。特别是小学,李塨在 《小学稽业》一书中详细陈述儿童自八岁至十四岁时,应该学习的礼、书、数、乐四类课程 的具体内容。这些,都是颜元所未及探讨的。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主题

1522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积分
15418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SLIK 发表于 2015-8-6 14:12:57
古古今中外的圣人都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全能圣人,有个性,要改变统治者的圣人,必然尚武,他们或者劝化统治者,或者与统治者斗争,或者自己坐江山如默罕默德, 或者受挫被冷遇、冷处理如孔子。 还有一种是迎合统治者的妥协圣人,如佛、如程朱,他们压制民生叫做灭人欲,存天理。 当然也起到稳定社会的。 但是, 第一种全能圣人,统治者是害怕被挤掉而不敢用,夫子之道至大而天下莫能容,往往当时吃不开 第二种妥协圣人,吃得香,但他们算不算圣人呢? 颜元算第一种,但当时的社会,他注定没有出头之日。 常说小人道短 君子道长, 但是现实中却往往英雄路短,小人路长。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