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复制链接]
寒暑 发表于 2008-7-8 10:31:0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52 2842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谨以此文纪念今年4月1日逝世的马业大家王铁权先生

大宛(读音:渊)马“汗血”一说,旧时并无争论,国人常信之。自建国以来,因生产、国防建设的需求与发展,中国马业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有了蓬勃的发展。马业的教学、研究亦有可观的深入,既而才把大宛马是什么马?大宛马真的能“汗血”一事提了出来。时至今日,汗血马“汗血”一事仍在探讨,虽国外马学界对此不以为然。然而它却是中国马史研究的一个悬案,近乎于神话。有作者说:“历代文人墨客赋诗填词,撰写传奇故事,形成中国人独有的汗血马情结。归根结底,它反映的是中国对封疆万里,强国盛事的追忆和怀念”。确实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神话,会具有永久的魅力。

   “汗血马”一词,始见于西汉武帝时代,太史司马迁所著的『太史公书』即被后人称为『史记』的“大宛列传”中。

    司马迁撰『史记』,凡十六年。其间,因在大殿之上,为汉将“李陵”,虽能在战场上斩匈奴万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而降匈奴一事陈辩,被武帝刘彻施以“宫刑”(1)。司马迁终忍辱倾余生著完『史记』。之后,在东汉人班固编撰的汉书中,又延续司马迁的“汗血马”的称法,进行了描述。

   『史记』中有几段是这样记述大宛汗血马的:

   “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而汉使者往既多,其少从率多进熟於天子,言曰:‘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

   ……. 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军吏皆以为然,许宛之约。宛乃出其善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给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而立宛贵人之故待遇汉使善者名昧蔡以为宛王,与盟而罢兵。终不得入中城。乃罢而引归”。

    在此之后,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欲修补『史记』的,在『史记』原段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其中有关“汗血马”是这样描述的:

    “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谕以伐宛之威。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

    以上所引,即『史记』、『汉书』中有关大宛马的描述。以后各朝代有关汗血马的引述及称谓,皆出于此,并于诗赋中常用“汗血马”一词,而正史则常用“大宛马”来叙述。

    有关『史记』中提到的大宛汗血马到底是什么马,大宛马真的会流出“血汗”的问题,是我国已故著名的马学、马业史学专家谢成侠教授首先论证的。在谢先生编译,1951年12月商务出版社出版的『苏联的养马业』一书中,提出、论证了『史记』中提及的大宛马,就是苏联的,产于其加盟共和国土库曼斯坦的阿哈儿-捷金马。他在此书的序中写道:“查这次由苏联输入的大批种马,包括…..,…..尤其是阿哈儿泰克(akhal.teke)马,也就是这次输入马中所称的阿哈马,更是苏联优秀的乘马,足堪和阿拉伯马媲美。编者很兴奋的在此指出,这种马正是汉朝以来历史上所传的大宛马,拙著“中国的马政史”(注:1943年,由民国陆军兽医学校印刷所印制出版)里已加考证过。自张骞通西域以后,还遣使去要了牡牝一千多匹到中国来,一直到唐代还有大宛马来,………”。

    在接下来的1952年9月,谢先生又在他所著的,由上海永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养马业』一书中写道:“汉唐诸代且有大宛、波斯、康居、突厥等西域各国进入良马,改良马种。大宛马可以肯定说就是最近由苏联运来的阿哈马。”

    前不久逝世的马业大家王铁权先生在其所撰『纯血马汗血马阿拉伯马』一书中明确指出:汉代大宛国的“贰师城,就是今天的土库曼斯坦首都”阿斯哈巴特”,史记中的“贰师”就是“阿斯”,“哈巴特”是城市的意思。王铁权先生指出,此论断源自谢成侠的考证。

    上面谢先生所说的“一直到唐代还有大宛马来”确实史有记载。在北宋人著『唐会要』中就称:“高祖武德年间,康居献马四千匹,属大宛种,形容极大,唐季官马犹其种也”。『续博物志』中也记:“天宝中,大宛进汗血马六,一曰红叱拨,二曰……,…….六曰桃花骢。”

    此前,在公元265~274年(晋武帝泰始年间),那时的康居国已十分弱小,康居王遣使到晋朝献马,希望与新崛起的西晋王朝结交。康居国在什么地方?『史记』里说:“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康居在安息(后称波斯)西北方、大月氏北方。康居与大月氏同是土耳其系的游牧民族。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 Kirgiz )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

    康居人游牧,一直以来与大宛关系密切。『史记』里说当贰师将军李广力攻打大宛时,欲来救助大宛的就是康居人的军队,所以康居人有大宛马是完全有可能的。

    南北朝时,嚈哒(音:yàndā宴耷)人西迁后,灭康居(1)。唐时,康居、大宛等国的名称都已不复存在。但当时康居人的“胡旋舞”在唐时甚是盛行,据载杨贵妃就很是痴迷此舞,且舞姿甚佳,故在唐人记史上可能还沿用旧称吧。

    谢先生在上述两篇论著中都明确指出,『史记』中的大宛马就是现在的阿哈马,但他的论述中并未用“汗血马”一词,这是为什么?难道先生对司马迁所述的大宛“多善马,马汗血”以及“及得大宛汗血马”这两句的通解有异议。

    这里有一个需要说明的地方,即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汗马功劳”与『史记』中提到的“汗血马”无关。早在『史记』问世之前就有“汗马之劳”的用词存于世。《韩非子·五蠹》就有“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的著录。《战国策·魏策》也有:“张仪说楚曰:‘不费汗马之劳,不费十日。而拒扞关’。”(扞,扞关,地名。);司马迁在撰《史记·晋世家》时,在叙述春秋时晋文公的一段故事时,也用过“汗马之劳”的话:“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矢石(箭矢炮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而无补我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
   

    可以肯定的说,谢成侠先生在撰那两本书时,并不认为『史记』中提到的“多善马,马汗血”一句中的“马汗血”是指马流出血汗,或流出象血一样的汗。那么,那个时候他一定认为“马汗血”中的汗血指的是马的品种。我们不妨将英纯血马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语式描述出来,它可能就是这样的:英吉利在………..,有善马,马纯血,其先条枝马子也(汉时称阿拉伯为“条枝”,唐时称“大食”)。也许,那时谢先生就对“马汗血”或“大宛汗血马”中的“汗”的解法存有疑虑。

    很明显,古时汉人的政权称游牧民族的首领为“汗”、“可汗”,匈奴的首领为“单于”,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史记』中记录大宛国不是纯游牧部落,而是以半耕种半游牧定居而存在的,『史记』中说大宛国: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故司马迁称大宛的首领为“王”而不是“汗”。难道是司马迁撰写时忽略这一点,本可以称大宛国首领为“汗”,而偏偏写成了“王”。

    古时“汗”与“罕”是通假字。现在山西、陕西出土的宋以前的墓志碑刻中,在叙述如葬者生平,牵扯到某某“汗”时,常将“汗”写成“罕”。如果『史记』中是这样写的:多善马,马罕血,其意就更一目了然了。可惜不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就是“马汗血”。

    当然还会有另外的可能。『史记』问世以后,它的传承是靠人工抄写的,无论是皇家抄写还是民间抄写,都会有错误或被抄录之人随意改动。远的不说,就以“石头记”为例,各版本间差异甚多,以致于让今天研究红学的人很“恼火”。何况西汉武帝时,纸尚未出现,通用字体还是沿用秦国人李斯创的“小篆”,文字记录用的是竹简,誊写之间安保无错?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小篆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可见,留传愈久的文字、文章,抄错的几率就愈高。还有皇家人为的篡改。当然也有文人骚客自以为是的篡改。更有甚着,古人在誊写古迹文章时,若遇读不懂时,就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加以修改,而使原文偏离本意。

    下面就以脍炙人口的唐诗作几例示人,以求言顺。

    唐,张继的著名诗句,枫桥夜泊,脍炙人口,“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但世人并不知道,这不是张继的原句,是被后人中的好事者改过的,什么时候改的不得而知,但上海博物馆存一宋代的磁枕,上面录有其诗:夜落猿啼霜满天,江翁渔火对愁眠。………..。读起来是不是更惬意。

    还有在抄写过程中无意间抄错的。唐,王之涣的著名诗句『凉州词』可谓家喻户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这也不是原诗,原诗的第一句是这样的:黄沙直上白云间,………。汉唐的凉州在今天的甘肃武威一带,在武威是无法看到黄河的,只能看到远处高高的沙山,刮风时沙山上的沙子被带上了天。‘黄沙直上’为什么会变成‘黄河远上’?这次不是文人骚客中的好事者胡乱涂改,而是因为中文繁体字中的‘沙’字和‘河’字;‘直’字和‘远’字,在草书书写时很易认错,传抄时出错,故才有此蹊跷。

    第三种情况是字义解释不通,后人无耐,只能胡乱解释。唐,王昌龄有名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名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明月”按一般现在的解释极不通顺,格式也不对仗。诗人为什么要描绘秦时的月亮照在汉时的关隘上呢?与整诗的境意不符。其实这里的“明月”不是天上的“明月”,而是秦代的一种钱币,曰“明月” 钱,与秦半两同时流通,但数量少,加之钱币上的文字是小篆,“明月”两字一直以来被误读作“召刀”。原来秦修长城时发给劳役们的工钱用的是“明月”钱。这下诗的词意就通了。

    所以,史料在文字抄传的过程中,会遇到上面的各种问题。更有甚者,后人在传抄,补注文献中某一词义时,常常用自己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目光来审视古代的记载,如果他们的想象力在“丰富”一些,那对历史的文献将是一场浩劫。

    还有后人对历史文献的字面理解问题。古代文章中没有断句不使用标点,全靠读者自己领会。如『史记』大宛列传上说大宛国: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田稻麦’的是什么意思?难到是种稻子和麦子?现在已经证明,中国是小米(谷子)、大米(稻子)的发祥地。难道在张骞之前,种稻的技术就传到了大宛?但土库曼斯坦根本没种过稻子。可以认为这个‘稻麦’就是大麦。所以即使有断句,理解上因限于其它资料的稀少,而缺少更多有说服力的佐证。比如谢成侠、王铁权两先生都在论著中叙述到:贰师将军回师到玉门关时,大宛马仅剩一千余匹。

    此说法的根据是『史记』大宛列传的记载,其原文是:贰师之伐宛也,而军正赵始成力战,功最多;及上官桀敢深入,李哆为谋计,军入玉门者万馀人,军马千馀匹。这段话的意思是:贰师将军攻打大宛,军正赵始成奋力战斗,功劳最大;上官桀勇敢地率兵深入,李哆能够出谋划策,使军队回到玉门关的有一万多人,军马一千多匹。这个“军马千馀匹”,是指随贰师将军伐宛的军马,而不是缴获来的“大宛马”。因为在此段落前,『史记』上已明确写明: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馀於匈奴。公卿及议者皆愿罢击宛军,专力攻胡。天子已业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馀匹,驴骡橐它以万数。多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凡五十馀校尉。

    用今天的白话文来解释,其意思是说: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夏天,汉朝在匈奴损失了浞野侯的军队二万多人。公卿和议事的官员都希望停止打大宛的军事行动,集中力量攻打匈奴。天子已经讨伐大宛,宛是小国却没能攻下,那么大夏等国就会轻视汉朝,而大宛的良马也绝不会弄来,乌孙和轮台就会轻易地给汉朝使者增添烦扰,被外国人嘲笑。于是就惩治了说讨伐大宛尤为不利的邓光等,并赦免囚徒和勇敢的犯了罪的士卒,增派品行恶劣的少年和边地骑兵,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有六万士兵从敦煌出发,这还不包括那些自带衣食随军参战的人。这些士兵携带着十万头牛,三万多匹马,还有无数的驴、骆驼等物。他们还带了很多粮,各种兵器都很齐备。当时全国骚动,相传奉命征伐大宛的校尉共有五十余人。

    所以,当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夺“大宛马”班师回到玉门关时到底还剩多少大宛马,[史记]上并无记载。两位前辈都在其论著中说:大宛马一说首见于汉书,实有误。由于谢、王两位前辈都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故而引典小有疏漏是十分正常的。那么夺到的大宛善马究竟有多少匹,史上竟确有记载。『通典』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捐五万之师,縻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仅获骏马三十匹,虽斩宛王之首,犹不足以复费,复,偿也”。

    『通典』是唐人杜佑所撰,共有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书成于贞元十七年(801)。作者曾任唐朝节度使和宰相等职,对中央及地方制度极为熟悉,他采录历代典籍,溯寻制度的因革变迁,希望为在唐帝国写下一幅臻于理想的政治蓝图。《通典》就是一部古代与现代的对话,理想与实际的结合。所以他的“而仅获骏马三十匹”,不会是凭空想象,当时应该看到了许多今天早已看不到的相关的史料,故这一说法可信。

    『史记』中关于大宛汗血马的记载是最早的,其后的史料中“汗血马”一词均引自史记。即便是象『山海经』这样的“经”,虽是先秦古籍,但一直靠口传,而口传历史不得考。其最早的文字版本是约公元前53年-23年的,大大晚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完成于公元前104年-91年,而司马迁在『史记』的大宛列传中的最后也明确说道:“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至于《禹本纪》和《山海经》里所记载的怪物,我就不敢说。可见,司马迁著『史记』所述是尽可能客观、可考的,对传说也是不信任的。史上所见如『汉书』、『后汉书』有关汗血马的描述都晚于『史记』,特别是一些后人的“注解”,更是不可靠,实有“人云亦云”之嫌。

    『汉书』也作『前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是承其父班彪所续,为后世人补记司马迁未见的历史,而『后汉书』更是南北朝时南朝人所著。谢成侠先生在『中国养马史』一书的73页,还特别指出:“又另有天马歌太乙一首,是为公元前121年(元鼎四年),奇马出渥洼水中而作,和大宛天马歌是无关的。”而这首“太乙歌”却常被今人在有关汗血马的文章中引述,并误被冠为:汉朝得到的第一匹汗血宝马,云云。今人在文章中常提及武帝因喜大宛马,作诗两首以为歌颂,实为大错。这两首诗都是宫内御用文人执笔,非出自武帝刘彻之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12 15:03:39编辑过]
h4v6sY

已有(52)人评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43

主题

558

回帖

4053

积分

汗血宝驴

一个兴趣广泛,经历、知识还算丰富的大龄男人

积分
4053
QQ
寒暑 发表于 2008-7-8 10:32:00

王铁权先生在其『纯血马汗血马阿拉伯马』一书中说有这样的话:即杂胡血,马乃益壮。此言出自新唐书.兵志,原文是:“…..,其后突厥款塞来降,玄宗厚扶之,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在今河套西部)2,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牧之,即杂胡种,马乃益壮”。王铁权先生一生作学严谨,即使援引怎会有这样的疏漏?显而易见,因为在马业专家,马业前辈们看来这里的“血”就是“种”的意思。

当年谢成侠先生也一定是这样认为的,故而在他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所撰的书里,在论证阿哈马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大宛马时,没有用“汗血马”这个词。在1955年的『中国畜牧兽医』杂志的03期上,先生发表了一篇名为:【二千年来大宛马(阿哈马)和苜蓿传入中国及其利用考】的文章,在引用了古人对大宛“汗血马”的注释后,他写道:“这是形容大宛马很有悍威,但古人有误以为汗中出血,这是不可信的”。

根据现在的资料看,谢成侠先生是第一位对大宛马或汗血马历史问题进行过专门考证的专家。先生自己称他即不专攻历史,更不谙考古学。他的『中国养马史』于19594月首版,在谈及大宛马时才用了“汗血马“一词。在此书的注解里,先生写道:“曾有人认为汗血马可为汗血病马的历史,实不可信,虽不能苟同其说,但后汉书东平卢王苍传有这样的记载:‘遗宛马一匹,血从髆上孔中出,常闻武帝歌天马,沾赤汗,今亲见其然也。’是否似是而非之说,故录之,以供研究。”

『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的这段话有不同的版本。一种为:遗宛马一匹,血从前髆上小孔中出,……..。另一种为:遗宛马一匹,血从箜上小孔中出,………。『后汉书』为南朝人所著,而在此之前约二百多年,东汉人应劭在『史记』乐书中批注到:大宛旧有天马种,踢石汗血,汗从前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解读他的这段话,可以知道他对大宛马“汗血”一说的认识。他说:大宛旧有天马种,“旧有”其意是“过去有”。“号”就是“号称”。应劭不相信马汗血,他才说“踢石汗血”这是他形容这种马的特点,接下来他说:汗从前膊出如血。这段话可以这样解读,即“出汗如血,号称能日行千里”。这一点先生肯定是读懂了的。

先生自知无法解释『史记』中对大宛马“马汗血”的记载,又不相信马会流出“汗血”,特别是对『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中的这一段的描述。无奈之下,一位谦谦学者,只能在不违背科学的前题下提出所谓“错觉说”,认为能汗血的马本不存在,只是在太阳照射下,马匹身上汗水产生之折射,令古人产生的错觉。

遗憾的是先生当年是留美的学子,他没有机会在前苏联考察阿哈马。但他对马学的造诣支持了他的论点。

巧的是几十年后,有位资深马友,在网上发帖谈及他在中亚看到的阿哈马时的情形:“96年春节前赴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考察马时,接触过原产地的阿哈马。对“汗血”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在乔愣巴达的布琼尼马场考察英顿河马,一位俄罗斯族的人得知我们是中国北京来的,就为我们牵出了一匹叫人欲仙的种公马展示,黑色,其状态绝了:头颈高昂、步度轻快、结构紧凑、筋腱分明……。更令人瞠目的是:在夕阳下,随着马匹移动,它的肩部和颈部忽而墨绿、忽而紫红、忽而金煌、忽而深蓝……,异彩纷呈。我们异口同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我们顿悟:这就是五花马,五花马就是这样!这种马的毛梢是透明的,所以有如太阳化作的精灵,有如彩虹绘成的图腾。我们被感动得热血沸腾,也要神化阿哈马了,似乎理解了“汗血马”千年荒诞的由来,因为最美的神话具有永久的魅力,只是别当真,更不能蠢到把自己都骗了。

这就是阿哈,这就是汗血,这就是天马!”

阿哈马的这种神奇的毛色,对视觉上产生的冲击可见一斑。虽然这与李白“将进酒”中提及的五花马无关。(3)

王铁权先生在『纯血马汗血马阿拉伯马』一书的开篇即对汗血马的“汗血”进行了极为谨慎、恰当的描述:“因前脖部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似血,故称‘汗血马’”。读之似有不能不说,又觉述之不妥的感觉。
   先生的“…..前脖部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似血,….”一句,真乃谶语也,甚是精妙,为最终解开“汗血”之谜,指出了方向。

李卫平于1994年在『养马杂志』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大宛马汗血考”的文章。这是一篇研究阿哈马“汗血”的专文。他认为:迄今为止有三种学说对马汗血现象作出解释:

1.原南京农业大学已故教授谢成侠的“悍威说”。在1958年出版的《中国养马史》中提到汗血马时,谢认为:“这是形容大宛马很有悍威,但古人却认为汗中出血。”继承“悍威说”的学者则进一步提出了“错觉说”猜测:“流汗如血仅仅是一种文学上形容,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马或栗毛色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感觉是在流血……”“悍威——错觉说”虽主观臆想成分较多,但仍不失为一家之言。

  2.中国台湾微生物学者于景让先生的“付丝虫病说”。1990年在台湾出版的《马经》一书中引述于的考证说:“汗血马的前肩膊和颈,背的皮下,组织中,有一种出血丝状虫寄生着,使马的皮肤隆起约0.5mm.马疾走时,血管张大,受虫寄生处的创口随之裂开,血便随汗一起流下,汗血马因此而得名。”

   “付丝虫病说”流传较广,也并非一人所创。早在清代,就有德效骞在《班固所修前汉书》的注释中认为汗血现象释由钻入马皮内的寄生虫所引起的。2001年,又有日本人宣布“发现汗血马”,但并未公布对汗血马成因的解释。
   “付丝虫病说”的问题在于:其汗血马现象与估计描述不仅相符。因为付丝虫病汗血自古至今凡马皆可得,并非大宛汗血马可以独占。

  3.作者本人(指李卫平)的“阿哈马真汗血说”。我在1994年中国天津出版的《养马杂志》“大宛马汗血考”一文中,曾写道:我在美国研究马学期间,1993年12月7日,专程前往位于弗吉尼亚州斯坦顿的山尼多牧场,拜见美国阿哈马协会负责人凯斯夫妇,我向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的阿哈马是否汗血?”对此,凯斯夫妇的回答是肯定的,……”1983年(阿哈马)高尔卡运抵美国后,主任立即发现它汗血。关于这一点,凯斯夫妇做了详尽描述:“当我们第一次见到高尔卡身上有一片“血迹”时,我们以为是谁砍了马一刀,但是仔细检查出血部位的皮肤,却没有发现任何损伤或异常。“血”在一块长约6~8英寸、宽约1~3英寸的狭长部位上透过汗毛孔慢慢渗出,在马的肩部形成一片垂直条状血迹。“血”的颜色鲜红,又很稀薄,好似掺混有大量的淋巴类液体,在阳光照射下,反光略成绿色。稍后血色转紫,干燥后在皮毛上留下一层褐色粉化状物质。汗血时间固定在中午,与运动与否没有任何关系。出血部位每天都变换不定,但仅限于肩胛骨所处的前臂部(正是中国人所说的前肩膊)。而且只限于左肩部,右肩及身体其它部位从来没有出现过汗血现象……。”由于凯斯夫妇对汗血现象的描述与中国古籍记载完全相符,加上我本人的拍照以及亲眼所见,研究推理,提出“阿哈马真汗血说”。作为一种受到普遍关注的学说,“阿哈马真汗血说”认为:只有阿哈马的汗血与古籍描述相符,古代大宛汗血马既现代阿哈马。

阿哈马就是古代大宛马的结论,基本上是可以认同的。但在土库曼斯坦还有一种与阿哈马同一祖先名叫埃约木德(IOMUD)的马,此马比现在的阿哈马略矮,骨骼略粗壮,耐力极佳。阿哈马是土库曼人施以厩饲,逐渐形成其独特的体征特性;而埃约木德马是以放牧的形式饲养的。两种不同的生存形式,使它们的体貌有些差距。但是在汉武帝时代,张骞描述的大宛马,应该除现在的阿哈马之外,还有埃约木德马(3)。『史记』上说:“……..
    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我们可以从中知道,其中饲养在“贰师”城的“宝马”应是指阿哈马,而“中马以下牡牝三千余匹…..”还是阿哈马吗?是否是埃约木德马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不能说“大宛马”就是现在的阿哈马,也不无道理。

有位未知名的学者在他的『阿哈尔-捷金马的起源和对其他马种的影响』一文中写道:“有一种观点认为,似乎在现今土库曼领域上,如我们现在看到的阿哈马已经存在几千年了,这是错误的概念。当我们谈到古老的阿哈品种时,所指的是它们在有限的区域里,在改变着的生活和经济条件下,在那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中,不可避免地也要发生变化,经过了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进化过程,。同时,我们也强调,那些罕见的优点、特殊性和体格类型得以惊人地长期保存下来了。经过若干世纪,文明改变了,一个民族取代了另一个,而‘神奇的天马’仍然举世无双。由此看来,现今我国有人把阿哈马叫做‘汗血宝马’,是错误的。这里我们暂且不提他们是否真的见过马出汗如血,只指出,用两千年前的名字命名现在的马种,是违背科学的。这些人可能是为了‘轰动效应’,借用‘汗血’和‘宝马’来哗众取宠吧!”

这是一篇水平很高的论文。

对阿哈马是否能“汗血”一说,最权威的意见应该是苏联或现在的俄罗斯马业的学者、专家了。曾在俄罗斯留学马学的王振山博士写过一篇题为『汗血马真的是汗中出血吗?』的文章,文中到:“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专门查看了苏联和土库曼斯坦关于这种马的相关资料?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只字没有提到“汗血”的事,难道是他们忽略了吗?还是他们不愿意提及?还是子乌虚有。有人说汗中出血是因寄生虫所导致的,更是缺乏根据,为什么单单在肩膊部出血?一句话即可推翻之,此外血液乃是生命之源,一匹因跑步而出血的马,肯定不是好马,又怎么能“日行千里”,不管是鼻子流血,还是皮肤出血,只要是出血,轻者造成体内电解质失去平衡,重者则引起贫血甚至死亡,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汗血马“出汗如血”,注意“如”字,更是铁的证据。养马史学家谢成侠教授称“汗血”现象为“错觉说”,即实际是汗,因毛色反光看上去发红似血,真是非常明智的解释。”

前面已经论述到,“出汗如血”非『史记』言,而是东汉人应劭的批注。但有一点,应劭也不相信大宛马能汗血,所以他注:……,汗从前膊出如血,…….。

国内的马业专家对阿哈马“汗血”一事,也提出过自己的意见。谢成侠先生的弟子,南京农业大学畜牧专家郑亦辉教授说:“‘寄生虫说’很难成立。如果是寄生虫引起了汗血宝马流汗如血,那它为什么不随时流汗如血,而偏在疾速奔跑之后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少伯在50年代、60年代、90年代曾多次到新疆专门对中亚马种进行饲养、驯化等方面的考察,他说:“马汗一般是白色的,呈泡沫状,不可能像血一样。”
  新疆农业大学努尔江教授谈及此事时说:“阿哈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骑兵马,解放后新疆曾引进过许多匹,但我从没听说过它流的汗像鲜血一样,更没有亲眼见过。”
   
郑亦辉教授进一步解释了谢成侠提出的“错觉说”:“流汗如血仅仅是一种文学上的形容。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感觉是在流血,而马肩膀和脖子是汗腺发达的地方,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汗血宝马在疾速奔跑后肩膀和脖子流出像血一样鲜红的汗。”

 书到此时,似乎可以有这样的小结:自然科学告诉马学专家,马是不可能流出“汗血”的;可史学告诉今人,张骞真的见到过“马汗血”。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便真有大碗马“汗血”的现象,也是极个别的,实不具备普遍的意义。

 自然科学和史学都可以用假设来“开篇”,而后再论证。社会学不能假设,假设没有意义,人文科学也是如此。或许从这里入手可辟新径。

土库曼人、土库曼国的历史有多久?他们自己可能也无文字记载。很可能『史记』上的记载,将他们的历史推到了公元前150年。

从史到今,土库曼人对他们的阿哈马有怎样的“崇拜”呢?

在许多亚洲文化中都有对马的膜拜仪式,这种对马的崇拜也是土库曼历史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并且承传至今。一匹好马对时有战事的土库曼骑手而言,是生死攸关的。阿哈马的马主都以拥有一匹好马为荣,视它们为家庭的一份子。他们在阿哈马的颈部与胸部挂满装饰,特别是那些优良的马匹,无论到哪,那些寄托着土库曼人几千年马“图腾”的饰物伴随在阿哈马的身上。冬天在牠的身上盖着毛毡,几乎亲自用手喂牠。直到今天,阿哈马往往会和牠的主人亲密的结合在一起。

文化的传承除了民族的消失,能导致传承的中断,否则因历史积淀而生的文明是不会停止的。我们可以说,『史记』中讲述的,张骞亲眼见到的大宛“善马”,应该一定在其颈部带着古大宛人对马“崇拜”的饰物。

今人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两千年的这些编制饰物会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那时的土库曼人只有毛和麻两种织品。对这些织品的漂染也仅有三种颜色:红色、黑色、赭石色,并且都是用矿物颜料染成的。系在大宛善马颈上的饰物,是用这几种颜料染成的材料编织而成的,并且主要是红色和赭石色。

我们不知,是否每一匹大宛马的脖子上都系着饰物。但我们可以知道,当大宛马迈着它特有的美丽步伐,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时,汗水首先从前脖流出,染在饰物上的红色、赭石色,被汗水浸泡,与汗水一起延前脖流下,“汗血”就这样活生生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张骞,两千一百多年前一定看到了这一点。

张骞和司马迁都没有错。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大宛汗血马出“血汗”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它充满了最美妙的传说,并用它不息的生命,呼唤着爱它的人们。

从那遥远的汉武帝时代至今,纺织品遇水掉色的问题都是纺织业的基本问题。曾有这样的报道:1956年周总理在云南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总理浑身湿透但不愿脱掉外衣。原来总理的外衣遇水掉色,把白色的衬衣染了。看看,自张骞通西域至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染织物遇水掉色是很普遍的,中华大国总理穿的衣服遇水尚且如此,何况大宛人呼?

历史就是历史,充满了太多的的未知和无限的魅力。“汗血”马从哪来?还将到哪去?它的神秘,它的那些令人遐想的故事,还将长久地滋润着后来的人们。

流淌着血汗的“汗血马”,你在哪儿?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558

回帖

4053

积分

汗血宝驴

一个兴趣广泛,经历、知识还算丰富的大龄男人

积分
4053
QQ
寒暑 发表于 2008-7-8 10:33: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27 11:40:29编辑过]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558

回帖

4053

积分

汗血宝驴

一个兴趣广泛,经历、知识还算丰富的大龄男人

积分
4053
QQ
寒暑 发表于 2008-7-8 10:48:00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558

回帖

4053

积分

汗血宝驴

一个兴趣广泛,经历、知识还算丰富的大龄男人

积分
4053
QQ
寒暑 发表于 2008-7-8 10:51:00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2007年在莫斯科的阿哈马评比会上获奖的土库曼阿哈马主,获奖后将该马的饰物戴在自己的脖子上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558

回帖

4053

积分

汗血宝驴

一个兴趣广泛,经历、知识还算丰富的大龄男人

积分
4053
QQ
寒暑 发表于 2008-7-8 10:52:00

Iomud 埃约木德马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汗血马“汗血”之谜的破解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1128

回帖

3296

积分

纯血疯马

积分
3296
马啸连营 发表于 2008-7-8 11:12:00
好一篇图文并茂的论文啊!寒暑大哥该开一个培训班,提高一下我们这些人的理论水平,尽光知道瞎玩了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主题

3112

回帖

911

积分

荣誉版主

积分
911
奥包 发表于 2008-7-8 12:11:00
汗血马大全,仔细学习中。。。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安涛 发表于 2008-7-8 12:49:00
很棒!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主题

5815

回帖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酷毕大哥

积分
26684

超级版主勋章小马勋章乳马勋章

酷毕 发表于 2008-7-8 14:14:00

学问大了。。。。

我不太懂,只是觉得那马的身材太棒了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主题

300

回帖

1888

积分

奥登堡大种马

积分
1888
跑跑027 发表于 2008-7-8 14:33:00

韩叔,北京现在有好的汗血吗?俺有兴趣。不过那种炒作成天价的就算了。。。。。麻烦您帮我找找!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3693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风在啸

积分
29076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QQ
出塞 发表于 2008-7-8 16:16:00
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黑蝴蝶 该用户已被删除
黑蝴蝶 发表于 2008-7-11 14:54:00
很酷的文章,顶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自由飞翔 该用户已被删除
自由飞翔 发表于 2008-7-11 19:53:00

寒暑大哥的文章学问太深奥了,俺看不太明白。

[em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4

回帖

601

积分

蒙古蛇盘腿

积分
601
大鼻子 发表于 2008-7-11 20:05:00
没想到,王铁权最后一个闭门弟子,学问不浅。连我这个老知青马倌都望极莫叹!真佩服。[em17][em17][em17][em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99

回帖

1063

积分

奥登堡大种马

积分
1063
QQ
十三姨 发表于 2008-7-11 23:30:00

哈哈,又见我的偶像的大作了,看完有点晕,还是要赞一个!!!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558

回帖

4053

积分

汗血宝驴

一个兴趣广泛,经历、知识还算丰富的大龄男人

积分
4053
QQ
寒暑 发表于 2008-7-12 18:49:00

  古大宛贰师城今在哪儿?

『史记』中提到的“大宛国”和“贰师”城到底在哪儿?不少人对“贰师”城就是今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的论点有异议。

异议的起因来自清人对古大宛国地名的中译“费尔干纳”或“费尔干那”。现在我们知道的这个“费尔干纳”在哪儿?在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的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这个盆地自古至今出好马。

 “费尔干纳”一词的原文出自哪儿?

中国各个朝代在文化走向方面显出了不同的特点。唐朝人以唐诗让后人自叹不如;宋人的词赋今人无人能超;元人的元曲、戏剧和话本(即今天的小说);明人的“游记”及“本草纲目”;到了清朝文字狱充斥朝野的时代,除了被朝廷“千夫所指”的『石头记』是个例外,那时的汉族文人只能搞一点对历史的“考证”了。清朝末期,欧洲的新文化渐入中国,不少留学回来的学子,或是长期生活在华的传教士,以及在教会学校成长起来的学人都对外国的学术文章进行了翻译。比较著名的就是严复翻译的英人赫胥黎的“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名句即出于此。初期的翻译常是双人翻译,即一个懂外语的人先将原文的意思叙述出来,再由另一个虽不懂外语,但中文好的人据此写成中文。这种翻译的结果自然会与原文有很大的差距。

清人是如何知道“费尔干纳”这个地名的。

对于这一点,谢成侠教授在【二千年来大宛马(阿哈马)和苜蓿传入中国及其利用考】一文中是这样写的:“考古大宛国,清代为浩罕国(非今日乌兹别克的浩罕城)。浩罕西名为佛尔哈那,其地应是土库曼及乌兹别克两共和国境。但何以说大宛马的产地是土库曼而非乌兹别克呢,这一点也可以有资料证明的。英国温华斯夫人再研究马的历史中,指出在佛尔哈那自古出产英译为“汗血”的马种。这显然是指大宛马,她的考证,或许还是根据中国汉书而来的。在马哥勃罗游记,张星琅译注道:‘(汉)贰师城即费尔干那(同佛尔哈那)俄胥,郁城即今乌兹罕(译音)’。有此可以证明汉使及汉军所到的大宛国和以后马哥勃罗东游所经的城市是在乌兹别克以西或土库曼境内。”

清史稿中是这样记载“浩罕国”的:“浩罕,古大宛国地,一名敖罕,又曰霍罕,葱岭以西回国也。东与东布鲁特接,南与西布鲁特接,西与布哈尔国接。有四城,俱当平陆。”

在这段之后,清史稿中还说:“   ……,……。旋遣头目托克托玛哈穆等贡马京师。二十五年.” 即乾隆二十五年,浩罕派一个名叫托克托玛哈穆的头目,等一干人到北京朝贡献马

清史稿中记录:“浩罕……有四城,俱当平陆。” 而在这四城之外呢,“盖浩罕四城外有三小城:曰窝什,在东南;曰霍占,在西南;曰科拉普,在西北。”这个“窝什”小城,就是『史记』中提到的“贰师”城。

“费尔干纳”这一地名的由来,是清末1876年俄国灭(那个)浩罕国,使其并入俄国的版图,改名“费尔干纳”省而来的。

谢成侠教授在论证这个“费尔干纳”非『史记』中记载的大宛国时有三个论点:首先是大宛马食苜蓿,而“费尔干纳”没有马食苜蓿的记录;其次是费尔干纳盆地产的良马,即吉尔吉斯马或哈萨克马,唐时已称吉尔吉斯马为“结骨”马,而哈萨克马品质上更距大宛马甚远,肯定不是大宛马;三是费尔干纳盆地基本上是丘陵,而『史记』和清史稿中都明确地记述大宛或者叫浩罕的地方均是平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过耳 该用户已被删除
风过耳 发表于 2008-7-12 22:40:00
好深的学问啊,研读研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99

回帖

1063

积分

奥登堡大种马

积分
1063
QQ
十三姨 发表于 2008-7-14 15:43:00

摘抄?

引用?

自己的见解呢?纸上谈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699

回帖

1063

积分

奥登堡大种马

积分
1063
QQ
十三姨 发表于 2008-7-17 14:40:00
   好像电视里前几年播过一个电视剧“汗血宝马”,说得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事,那时候中国真的有汗血宝马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