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平谈“量化训练”-----马术网分享

[复制链接]
FeLix 发表于 2017-6-30 09:19:06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136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量化我们的骑术学习
学习骑术,必要问:
“练多久我才能完成一个80厘米比赛路线?”
“又要练多久我才能顺利完成一个105厘米比赛路线?”
“还要练多久我才能顺利完成一个120厘米比赛路线?”
这是当下成年、青少年马主,还有青少年的家长们,困惑并期望准确答案的问题。
当然,很少人真的有勇气问:“再要练多久我才能有把握地顺利完成140-145厘米路线?”
这些问题,必须有量化地答案。这样,学习骑术才可以按照既定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有的放矢地安排资金和时间的投入。
回忆自己学马的经历,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根本谈不上准确的计划:
记得刚到石景山俱乐部的时候,我的愿望是:“什么时候可以学会在场地中安全自如地跑步?”很快,这个愿望,刘燕和袁茂平两位老师帮我实现了;
接着,心里有了小小的要求,“什么时候可以完成一个路线,哪怕只有20公分高?”在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沈清洲教练和古丽、贾全贾江兄弟从马的左、右、后,三个方向,以扫帚、拖把等家伙什,驱将上来,马驮上我东歪西晃跳到终点(享受这种刺激时,马场的人,要齐齐地抄上家伙,一起兜过来,有点场面的);
然后,在多力坤教练帮助下,我又完成了一米的路线;
“那么,我有可能参加全国比赛了?”那是一个五月的晴天,在体院的老场地上,我跟在张河、哈达铁、沈清洲、孟克、刘同晏、多力坤、巴根这一个个偶像的后面走进了全国比赛的路线,我紧张的发抖。旁边就有人说:“老黄你放心,我保证你能跳下来!”是国家队王忠年教练。他的话见效,我的腿不抖了,底气也上来了,因为我知道,他是这天的路线设计师。于是,就这么着完成了我的第一个全国比赛的路线。
到了德国,有三四年的时间,每天问自己:“我什么时候可以完成150厘米级别?”也问鲁德格、马尔寇等等旁边的人,答案都似是而非。后来有了帕布罗,经过二年的曲折磨合,开始发力,越打越靠谱,150厘米这个级别,才上去了。
从150厘米去160厘米的速度,则比过去任何一次级别的上升都快,一股作气就给解决了。
但是,训练效率低、技术不稳定、进步速度慢等等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我的骑术学习,我走了一条弯路。其实总结起来,无论主观、客观原因,简单归纳就是两个字:不懂,不懂这一行的规律。如果能再让我走一次,我会快很多。我还坚信,如果各方面具备理想条件(比如中国体育举国体制那套办法:一切条件都给你准备好了,你只需按照教练们的话去做),那么,不须用得一半时间,就能达到150—160级别。而要达到初中级水平,时间就更短。
对本文开头的那几个问题,有三个答案是很清楚的:
从零去80厘米,一年左右时间;
从80厘米去105厘米,一年左右时间;
从105厘米去120厘米,一年左右时间。
这里关键是左右这两个黑体字,往左,是快一些,但快的有限;往右,可能是稍长些时间,也可能是较长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现在,一年时间完成80厘米的骑手,我们有了,还会出现更快的;但也有骑了十年还不能完成80厘米的。两下相比,一年和十年,十倍的差距!
造成这个差别的,有三个要素组:马和骑手与教练、时间和资金、设施环境和保障。每个要素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三大要素组之间,互相作用,有很多变化,引出不同的训练结果。
搞清这些要素的性质,摸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根据个人不同条件,量身定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
比如马和骑手与教练这个要素组里,三个要素孰先孰后?很多人的回答是马,这个回答半对半错:就已经掌握这项运动规律的职业骑手,这个回答对了;就还在120厘米130厘米以下努力的业余骑手,这个回答错了。对业余骑手,教练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一个好的教练,才可能保护和提高学员的马,才有“马”可练;而一个差的教练,直接就“配合”着学员,把马搞坏。马坏了,哪里还有训练?
再比如,第一要素组和第二要素组孰轻孰重? 回答是同样重要。因为,假使第一要素组非常理想,具备高质量的马、有天赋的骑手、高质量的教练,但第二要素组稀软,没有足够的时间训练,没有资金或不愿意投入资金,那么高质量的马和教练也发挥不出作用,骑手还是练不出来;反之,第二要素组强,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但第一要素组弱,即选错了马、选错了教练,骑手也练不出来。
第三要素组里,包含了训练比赛场地、马房、兽医、钉蹄师、饲养、护理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以及它们和其它两组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要达到上面讲的那个进步速度,必须对各个要素逐个进行量化:
比如,比赛训练马的数量。经验是,不能少于三匹马;只有两匹马的,训练量不够,达不到上述速度;只有一匹的,基本上骑不出来。因为除去马的主动休息、大小伤病休息、休息之后的恢复期外,教练还要骑这马“修正”,最后留给骑手训练的时间就不多了。
又比如训练时间这个要素。经验是,每周练4次左右(最少三次);
再比如第三要素组里,场地这项。在一块专业场地上,同时间承载的业余骑手,不能超过4个。人多了,躲来闪去,无法高质量的训练。
只能说到这里了,因为把各个要素之间、要素组之间的千变万化写出来,需要很多篇幅。但有心的骑手读者,可以使用这篇和过去一些文章的内容,盘点一下,自己拥有哪些要素,质量如何,进而就可以评估自己的骑术训练进度和前途,如果评估中有些要素不理想,也不要气馁,记住,马术还有一个特质:坚持。只要坚持,最终会达到目标的。
祝所有志在参加比赛的骑手,能找到适合自己进步的道路。祝我们的比赛中不断出现更多的新骑手。


                                            黄祖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