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艺术】古代雕塑·秦 汉 两晋

[复制链接]
武马画马 发表于 2013-5-29 11:29:1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160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马艺术】古代雕塑·秦 汉 两晋

【秦朝】

秦始皇陵兵马俑001

兵马俑是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处,发现于1974,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又先后发现二、三号坑,其中一号坑最大,面积达14260平方米。三个坑共发掘出700多件陶俑、100多乘战车、400多匹陶马、10万多件兵器。陶俑身高在175185之间,根据装束、神态、发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等。坑内还出土有剑、矛、戟、弯刀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规模宏大,场面威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目前展出的大部分为一号坑中的兵马俑,由于保护技术有限,已回埋4000,只展出1000多个。

秦始皇 铜车马

秦陵铜车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侧20M处,1980年局部试掘铜车马坑时,在一木椁内出土一前一后纵置的两辆大型铜车马,出土时已残破,经修复后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年代约在陵墓兴建时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间。 这是埋在地下2300年前的作品,历经了2000多年湿气的腐蚀。时光和黑暗造就了“阴气”示以现代人,是不可避免的。

【汉朝】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马踏匈奴

《马踏匈奴》 花岗岩制品,高168厘米,长190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117年(西汉时期),原立于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

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霍去病墓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霍去病(约公元前140--117年),西汉著名的将军,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奴侵扰,六战六捷,为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但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在他死后,得到了汉武帝的厚葬。

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花岗岩雕成,以动物形象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战斗生涯的艰苦。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它年代久远,是整个陵墓总体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在于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

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

【两晋】

《西晋青瓷骑马乐佣》

三国两晋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还有些供玩赏的小型雕塑品,用于建筑或器皿上的工艺雕塑也很普遍。由于处于长期分裂动荡的阶段,各民族不断接触、斗争、融合,又大量从异国的艺术特别是宗教艺术中汲取了养分,因此雕塑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新面貌,为其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邻国特别是朝鲜、日本的雕塑产生了影响。

这一时期的立体圆雕作品中,以俑的数量最多,绝大部分是涂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从西晋时开始,出现了以镇墓兽、甲胄武士、鞍马、牛车和男仆女婢组合成的俑群。以后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袭西晋旧制,数量较少。北方有所不同,从十六国时期起,就在继承西晋旧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俑群内容增多、数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组内容:驱邪镇墓的镇墓兽和全装甲胄执锐按楯的镇墓俑;模拟墓内死者生前出行的仪卫,以牛车和鞍马为中心,包括人和马均披铠甲的甲骑具装俑、身负箭箙的步兵、骑马的鼓吹乐队、骑马和步行的属吏,以及仪仗、仆从等;模拟墓内家居享乐的大量舞乐和男奴女婢;模拟庖厨中执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还有各种家禽、家畜的形象。其数量从西晋时的10余件扩大到几十件,乃至成百上千件。例如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出土各类陶俑近400,而东魏茹茹公主叱地莲墓中出土陶俑多达1064件。陶俑的塑制也日渐精美,多为先制模具,然后合模成型,入窑焙烧后再贴金绘彩。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从西晋时的呆滞古拙,转向生动自然;从仅具轮廓,转向注意细部刻画。人物的面相也随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而变化,从西晋到北魏早期,面相宽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后,面相趋于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东、西魏时,面相由瘦削又转趋圆润,直至北齐、北周,遂开唐代圆润丰颐之先河。人像的体态也是神韵日增,出现不少生动传神的作品。例如北齐库狄迥洛墓中出土的胡装舞蹈老人,面目传神,姿态生动,颇具艺术特色。陶塑动物中以骏马和骆驼的塑造最佳,骏马多是鞍辔鲜明,挺立欲嘶,劲健异常,这可能与古代鲜卑族对骏马的特殊喜爱有关。

《安徽亳县三国时代墓砖残刻奔马》

1977年安徽省亳县县城附近出有三国曹魏时期曹操宗室墓葬多处,出土有各类明器葬品不少,其墓室多为砖石结构,在砖雕方面,除为数很多的字纹刻砖以外,有一墓发现线刻奔马纹残砖一块,这是一件颇可珍贵的三国时期砖刻艺术品,仿佛东汉武威墓室铜奔马的再现,(见下图)而这一砖刻奔马,刻线简练轻快,颇似一幅奔马速写画,且轮廓准确,刀法娴熟,使我们不能不惊佩一千七百多年前民间艺术匠师的高超才华。

《河南邓县出土墓砖浮雕》

1957年在河南邓县出土一座属于南朝风格的画象砖墓,其人物图像的构成形式是以砖面为单位组成墓主役使的侍从、仪仗和乐舞行列以及人物故事等,其人物,牛马的大小均以砖面的大小为限,也有在一块砖的横面上塑出三、四人不等,由几块砖面即可排成一长的行列

这块塑出威武的鞍马两匹,各有御者牵随。其中的一马,披带着北朝多见的战甲,造型非常真实生动,而且轮廓比例准确,堪称佳制。

h4v6sY
武马画马 传播马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