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马及其育种简史(一)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jpg

山丹马是以驮载为主的兼用型马品种,产于中国甘肃山丹军马场。该马是以当地马与顿河马杂交育成,1984年经鉴定命名。该马头中等大,颈稍斜,毛色以骝为主,黑色次之。体质结实,富悍威,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遗传性稳定。

一、产 地 及 自 然 条 件

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滩,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以草原面积大、养马数量多,曾被誉为“世界第二大马场”(当时世界第一大马场是苏联的布琼尼马场,包括五个军马场),山丹马场的马骡存栏数量最高是在1971年,总数达20256匹。

山丹军马场所处的大马营草滩,地形平坦,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即地势南高北低,土壤肥沃,牧草繁荣,自西汉起即为历代屯兵养马之要地。山丹马场内河流有西大河、马营河和童子坝河,水源较为丰富。土壤主要有栗钙土、草甸土、沼泽土、棕钙土和灰褐土等,土质肥沃。草原属祁连山山地草原,由北向南,垂直分布为半干旱草原、山地典型草原、草甸草原、灌丛草甸草原、针叶林草甸草原、高山草甸草原等。牧草主要为禾木科、莎草科和少量豆科牧草组成。

在山丹马培育的过程中,山丹马的饲养方式,系四季昼夜放牧,无棚舍,冬春有一定补饲,每匹马每年平均給精料300斤左右,干草1000斤—1500斤,全部实行人工授精,幼驹当年离乳,按性别、年龄分别组群,在放牧条件下,施以较精细的管理。

2.jpg

二、山 丹 马 的 母 本

山丹马场所拥有的当地马称为“蒙古马”,也被称作当地的“土种马”,实际上它不完全是蒙古马,而是混有少量我国其他马种的血液,比一般蒙古马大,公马平均高为135.4cm,母马平均高为133.4cm,外形比较粗壮。

土种马的来源很复杂,山丹军马场的马匹品种原属青藏马,但从汉代起,匈奴常占有这一地区,因此蒙古马大量进入,形成混血马。这种混血马既有青藏马粗重结实、适于挽用的特性,又秉承了蒙古马的灵敏精干的优点,较蒙古马和青藏马速力增加,持久力增强,因而成为兼用型马。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波斯等国的马种进入河西走廊,对山丹马场的自然改良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明国初年以来,除蒙古马外,青海的浩门马,甘肃的岔口驿马、河曲马,新疆的伊犁马,美国的摩尔根马等,多有引进。因此,场区土种马乃是附近几个当地品种和少数外血马种在马营草原上互交繁育而成,实施习惯上称之为“蒙古马”。

3.jpg

三、山 丹 马 的 父 本

顿河马产于原苏联顿河草原。该品种是在18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育成。顿河马与哥萨克人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哥萨克人平时要从事农业并入营训练,战时要应征入伍。养马即为军需也为民用。为抵御外族的侵袭,哥萨克人要培育优秀的骑兵马,他们的马以蒙古马和诺盖马为基础,17世纪在征战中从外地带回来了东方马种(卡拉巴赫马、波斯马、土库曼马),与当地的马长期混杂繁育,培育出了较好的骑兵马。19世纪以来,又有计划地引入阿拉伯马、奥尔洛夫—罗士托铂金马、纯血马的血液,在顿河草原上放牧,使品质进一步提高,经多年群牧培育,终于育成了卓越的骑兵用马品种。顿河马适应性较好,适于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尤其在草原表现良好,恋膘性好,发病率较低。顿河马平均高161厘米。毛色绝大多数为金栗色(主要是受土库曼的阿哈捷金马的影响),头和四肢多白章。

20世纪初,我国新疆引进该品种,参与杂交,进行伊犁马的培育。1950年,由苏联伊瑟克库州54号马场和罗斯托夫州162号马场进口115匹,当时分配给黑龙江省公马52匹,母马55匹,公马在克山种马场用于改良当地的土种马,母马繁育在山市种马场,其余的马匹饲养在内蒙古自治区。1953年又引进顿河马57匹,其中母马30匹,繁育在山丹军马场。1955年,山市种马场的顿河马全部调至吉林身镇南种羊场,使该场成为顿河马在我国的主要繁育场,多年来被推广到其它省或自治区。

4.jpg

四、山 丹 马 的 培 育 过 程

民国38年(1949年)3月,山丹军马场曾向西北吗政局上报培育山丹马的计划,未获批准。

为培育适合我国国情的军马,1951年全军第一次马政工作会议,确定军马改良目标为重乘轻挽、乘挽兼用的中间型品种。从此,以赵书润、叶祯远为代表的历届马场领导、科技人员及广大牧工,按照国家马政总局工作会议的精神,开始了培育新良种的工作。

为了加速军马改良进程,1953年,山丹马场从苏联引进顿河公马27匹,顿河母马30匹,除进行纯种繁育外,主要用于对当地土种马进行杂交改良。但是选送钟兴渭等12名兽医、畜牧人员到兰州接受专业培训。第二年,山丹马场开始推行人工授精技术,年末,马匹存栏数达11438匹。“山丹马”的培育就这样开始。

自1953年开始山丹马的培育工作,至1984年7月鉴定、命名,其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杂交阶段(1953年——1962年)

(二)回交阶段(1963年——1971年)

(三)横交阶段(1972年——1980年)

(四)自群繁育阶段(1980年——1984年)

5.jpg

五、山丹马培育过程中的有利条件与成功做法

(一)母本与父本的选择。以本地蒙古马为主,引入外血比例只有25%,且只有顿河马一个品种,其遗传基础既得到了丰富而又不庞杂。保证了有较强的适应性,又易使马的优良品质得到固定和统一。

(二)场内马匹数量较多,出场数量大,有充分的选择淘汰余地,选择强度大,母马选择强度一般在0.8—1.1,公马选择强度一般在2.7—2.9。在横交过程中,也得以回避亲缘选配。

(三)保证营养,强调锻炼。场区草原条件、农业基础较好,冬春季节马匹有定量补饲,营养需要得到保证。全年大群放牧,严冬仍在旷野,形成了结实的体格和灵活的气质。

(四)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扩大优秀种马的利用。从1953年就开始推行人工授精,后来有又推行低剂量输精,充分发挥了优良种公马的作用,加速了培育进程。

(五)目标明确通力协作。1961年,自山丹马育种委员会成立以后的三届育种领导机构及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通过协作,育种工作层层落实,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使育种计划得以实现。

6.jpg



来源:中国马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