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重骑兵装具的一次变革

[复制链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比起西汉骑兵,除了半具装骑兵出现外,东汉骑兵也逐步淘汰长戟,而广泛使用骑矛,且马鞍在东汉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相对于西汉时期简易的马鞍,东汉时代已经出现了明显的鞍桥,使骑手的作战更加稳定。也可能是因为主要对手的削弱,诸如匈奴已经分为南匈奴与北匈奴,而主要与北匈奴作战的东汉骑兵大部分战例总数在1-2万人,比起西汉武帝时代的大规模远征有所“节约”。

1.jpg
▲中国古代的军用马鞍变化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内部的纷争,汉帝国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整个骑兵部队的规模也在缩减。之后各军阀混战的三国时期,其使用骑兵的规模又较之东汉更为下降。特别是一些南方的军阀,诸如孙吴的势力,因不掌握马匹产地,骑兵的数量更少。根据《三国志·吴书》的记载,东吴的主力军中,每2000人中仅配置50名骑兵,整个吴国骑兵总数估计在2000人左右。蜀汉的骑兵数量则更少,诸葛亮曾经忧虑于蜀国的骑兵,“賨(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

不过虽然规模变小了,但三国时期,骑兵作战,特别是重型骑兵作战技术与装备有了更大的发展。各路军阀,特别是拥有良马资源的北方军阀,他们的领地因靠近草原地带可以获得相对优良的战马。此外一些擅长马术的少数民族,如羌、乌桓等游牧战士也大量加入他们的骑兵队伍。相对于南方军阀,北方军阀骑兵的规模也大得多。他们也拥有战术更加高超的骑兵,冲击型的重骑兵战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三国志》中记载,公孙瓒曾率领数十名“幽州突骑”与数百名鲜卑骑兵对决,“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鲜卑惩艾,后不敢复入塞。”反映出极高的骑兵作战技巧。而吕布在常山攻击张燕时,则“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则展示了当时的中原重骑兵已经掌握了在日后中世纪大行其道的冲击方式,“冲击—撤回——再次冲击”。关羽杀颜良也是“策马刺颜良于万众之中”。

2.jpg
▲1为三国时代的重装骑兵 2西北地区的黄巾军 3辎重队

这里顺便一提,《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关羽使用的著名的“青龙偃月刀”在当时应该是不存在的。弧形厚背刀刃、双手使用的长柄大刀这种武器出现在中国宋代,在明代也使用广泛。历史上的关羽“刺颜良”,更大可能使用的当时比较流行的骑矛。

另外要提到的是,虽然当时中国整个骑兵的规模比汉帝国时代特别是西汉缩小了很多,但重骑兵的比率却提高了。有的重型骑兵,身披重札甲,同时携带着骑矛和弓箭,体现了“双重重骑兵”的作战方式。有的历史学家猜测,曹操著名的王牌骑兵卫队“虎豹骑”就是这样一支队伍。

具装骑兵的代表——马铠在军阀混战前期显得非常宝贵。曹操在《军策令》中曾说过,袁绍在官渡之战前拥有马铠三百具,而自己的马铠还不到十具。后来曹操击败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就拥有非常强大的重骑兵实力。他在与马超,韩遂交战时,曾“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

三国时代的马铠,依然是半具装,但已经非常完善了。有的学者认为,汉朝一向习惯于对皮质盔甲叫“甲”,而金属铁质盔甲叫“铠”。西汉《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中的马用盔甲仍被成为“马甲”,所以应为皮质。而东汉末年三国时代曹操称马用铠甲为“马铠”,则应为铁质马铠。如果是这样,三国时代中国具装骑兵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当然,也有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三国时代的马铠仍为皮质。

总之,汉武帝时代的汉帝国在骑兵战术与装备方面飞速发展。虽然其在骑兵矛与铠甲等方面仍稍有不足,但其庞大的数量,“骑兵军团”的作战模式,是在当时的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东汉与三国时代,中国的重骑兵装备与战术又有了很大发展,虽然技术装备仍逊色于帕提亚人,但从记载上应该已经超越了当时罗马帝国的辅助重骑兵。不过随后,在西晋结束三国局面之后,中国的军事,特别是在骑兵发展上,出现了一个较为懈怠的时期。

3.jpg
▲曾经强大的汉朝军阵

其实在西晋统一中国前期,这就已经露出了一些端倪。司马氏掌权之后,就停止了在骑兵上的充分建设,转而较为依赖带有浓重佣兵色彩的羌族骑兵参战,而非像过去一样将少数民族骑兵直接编入自己的军队。至西晋统一后,上层迅速士族化,较为重文轻武,沉溺玄学清谈,有的则沉迷于奢靡的生活。西晋比其汉朝,其军备是松弛的,军队战斗力是下降的。微博:@我是三甲第四名,欢迎关注本博客。


升级改版,活力非凡

相关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