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人是不是匈奴后裔

[复制链接]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06-9-29 21:02:0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 383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马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因为看到Huszar 的一个帖子《骑射--真正男人的游戏》,所以发个有关于骑射,有关于匈牙利的帖子。 4 F; f. E3 k( r" K) P# u5 W; u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9 21:12:53编辑过]
; l( \8 N! `$ b8 t/ v ) }2 t4 \1 @+ c D1 |2 _ h4v6sY

已有(11)人评论

跳转到指定楼层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06-9-29 21:04:00

匈牙利有一些自称是“匈奴后裔”的人,他们日前要求官方承认其少数民族地位,但被驳回。此事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到“匈牙利人与匈奴人有没有关系”这个话题上来。为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匈牙利人是欧洲惟一不属于印欧民族的群体。目前,在匈牙利史学界有关匈牙利人(也称马扎尔人)来欧洲定居后的历史基本没有什么争议:一支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长年向西跋涉,一位杰出的部落领袖阿尔帕德大公把7个主要部落联合起来,公元896年大举进入欧洲中部的喀尔巴阡盆地(现匈牙利);公元1000年,阿尔帕德家族的后代圣·伊斯特万建立了匈牙利王国。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上有一座气势宏伟的纪念碑,7位古代骑士组成了精美的青铜群像。7位骑士的装束与古代欧洲骑士的不同,有东方游牧民族“胡服骑射”的特点。

    那支来自东方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吗?对于匈牙利人到欧洲定居前的历史,现在仍存有很大争议。

公元4至5世纪时,匈奴铁骑一度占据过喀尔巴阡盆地。现在,许多匈牙利男子还使用“上帝之鞭”匈奴王阿提拉的名字。

    19世纪前,匈牙利史学界普遍认为自己的民族与匈奴人是亲戚。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匈牙利学者克勒什·乔莫·山多尔前往中亚和中国寻根。但到了奥匈帝国成立(1867年)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支持的“芬兰—乌格尔”历史学派的观点被官方采纳。这一历史学派依据语言学研究成果认定匈牙利语属芬兰—乌格尔语系,由此确定匈牙利人的祖先同芬兰—乌格尔民族较亲近,与匈奴人没有关系。现在,由匈牙利科学院支持的官方历史结论也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最早来自欧亚大陆交界地带乌拉尔山麓附近的一支游牧民族,他们不是匈奴人,也不是匈奴人的亲戚。

现在,匈牙利以马扎尔人为主,依据1993年实施的有关少数民族的法律,官方正式承认国内的13个少数民族,如斯洛伐克人、德意志人、吉普赛人等,没有“匈奴人”。

    但在匈牙利有不少人认为自己就是“匈奴后裔”,要求官方承认“匈奴族”的合法地位。诺瓦克·伊姆雷·约叔华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代表。以“匈奴后裔”身份为骄傲的诺瓦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诺瓦克金发碧眼,肤色白里透红,和记者想像中的来自亚洲的游牧民族相貌大相径庭。

    诺瓦克介绍说,当年匈奴王阿提拉去世后,曾强悍一时的匈奴人迅速溃败,但他们并非彻底从喀尔巴阡盆地消失,有一部分人留了下来。后来,阿尔帕德率领部落进入这个盆地定居时,所带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就是“匈奴后裔”。

    “匈奴后裔”为了获得承认,去年征集了2500个签名,并得到匈牙利全国选举委员会的确认。他们的倡议合法地进入国会议程。虽然几天前国会负责人权、少数民族事务的委员会拒绝了这项倡议,但诺瓦克认为事情并未结束,稍后将向宪法法院提起上诉。据他估计,匈牙利目前约有10万名“匈奴后裔”。

    据记者了解,官方认为“匈奴族”并不存在,理由是那些倡议者在文化、语言和宗教三方面缺乏特性,他们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是谁。▲驻匈牙利特约记者 周益平

I) B, w+ }4 B: g( y & v9 i4 K: c) Y" W) H( I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06-9-29 21:13:00
# r0 d1 v. D5 G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06-9-29 21:14:00
2 p; z- w) s; e1 h# m* o3 M' T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06-9-29 21:19:00
我这有匈牙利Kassai Lajos先生骑射学校的表演视频,济南的朋友可以过来拷贝过去,135兆左右。 , V# s2 e$ v1 p5 |9 R- `* R ( q( B' V; |0 D; h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4966

回帖

4万

积分

版主

大黑TA爸

积分
47340

版主勋章小马勋章

两只眼 发表于 2006-9-30 02:51:00
你的视频还真多啊。 : J2 L9 K c0 m9 C* ]/ S: w& \ + B) }& J1 ^, n: K$ W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678

回帖

1590

积分

奥登堡大种马

积分
1590
Huszar 发表于 2006-10-1 14:33:00

哈哈,谢谢关心我的帖子!

关于民族问题,我想匈牙利人比中国记者要知道的多一些吧

发那个帖子主要是为了骑马射箭这项在中国快要消失的传统。2300多年前,汉人为了骑射才跨上了马背,二百多年前,满清镇压回民起义还在第一线实用的战术,到如今有几个人继承?

你的老乡孔老夫子,当年提倡‘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里面有射箭,有驾马车。只是遗憾,孔老夫子要是多活几年,能看到骑马射箭的话,我想六艺里面一定会有骑射这一项的。

$ H" a& j. U0 \( q- j6 X 6 }" L9 R: r: i; f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06-10-2 10:33:00
作为运动项目,人们通常见到的是比赛用的弓箭,但中国的传统弓箭,能见识的机会就极少了,更别说传统弓箭的制作了,如今在国内,依然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中国弓箭的,据我所知恐怕就只有1个人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海霞老师的帮助下,我找到了位于水务局宿舍内的“聚元号弓箭铺”,见到了“聚元号”今天的掌门人杨福喜。

  在他不大的工作室兼卧室里,满满当当都是弓箭的天地。架子上摆着弓和箭,墙上挂着弩、这边堆满工具的工作台、那边是烤弓用的煤气灶,有些材料实在放不下,就只能塞在后面那一个人勉强能睡觉的“卧室”里。

  关于弓箭的历史,在常秉义编著的《中国古代发明》中这样论述:“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证明,我国早在2万年前就出现了弓箭。在山西的原平峙峪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有加工精致的石箭镞,是用很薄的长石片制成,尖端锋利,器身的两端也十分锋利。”

  今天的东四十字路口西南角,历史上是一座弓箭大院。弓箭大院至少在明朝就已建立,而明朝时这里已有40多家制作、经营弓箭的店铺,生意也十分兴隆。随着火药的发明、枪炮的使用,弓箭等冷兵器的地位逐渐缩小。到了清朝,弓箭大院的弓箭铺还剩17家。当年这里是皇家御地,禁止任何闲杂人员入内。大院设有两个大门,一个在东四南大街清真寺边上,称南大门。一个在猪市大街上,称北大门,两个大门各有更房及护卫。弓箭大院内部由横3条、竖3条胡同构成,形成棋盘式建筑格局。这“张”大“棋盘”将“聚元”、“天元”、“广生”、“隆生”、“全顺斋”、“天顺成”、“德纪兴”等弓箭铺分成17家。这17家弓箭铺又是皇家御用兵工厂,隶属朝廷造币处管理,做出的弓箭均上缴兵部、礼部、户部等,不得外卖。生活上由宫中定时按人数发放钱粮,所以从业者地位虽不很高,但其待遇却极丰厚,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是镶蓝旗人,祖辈生活在弓箭大院。由于从事弓箭手艺的父亲去世太早,他18岁时就在堂兄的“全顺斋弓箭铺”里学手艺。由于生活的需要,再加上聪明好学,很快成了堂兄的得力助手。后来离开了堂兄的铺子,一直喜爱弓箭手艺的杨瑞林,产生了建立自己弓箭铺的想法,他相信,凭自己的手艺,再能有个铺子,不出几年,肯定能把买卖做得像模像样的。

  就在杨瑞林在东安市场摆水果摊子时,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临了,弓箭大院“聚元号”的一个老伙计来到杨瑞林面前。这个多年的老朋友,带来了一个喜讯:由于“聚元号”经营不善,现已无法维持,店掌柜决定将铺面变卖。

  弓箭大院的“聚元号”是个历史悠久的老铺面,到今天已是第7代传人。由于朝廷的供养,店掌柜小王夫妇一直过着富裕的生活。平时衣食无忧,所以精力就都集中在吃、喝、玩、乐上,最后竟到了卖掉铺面的地步,并开出了40块大洋的价钱。40块大洋对于卖果品的杨瑞林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数目。最后,妻子想到了让哥哥、杨瑞林的大舅子冯瑞祥帮忙。

  冯瑞祥从小就给肃亲王当书童,不但学到了很多东西,还熟读了兵书战册。离开王府,凭着本事在军队里提升很快。收到求助信,冯瑞祥对这件事特重视,不仅从东北派副官亲自把钱送了过来,而且还帮助杨瑞林夫妻,把交接铺面的一系列事情全部处理完毕。

  接过了“聚元号”,多年的梦想实现了,这回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大干一番了。另外,杨瑞林盘下铺面后,他接到的是朝廷发下的最后一次银子,今后的生活,就全凭自己的本事闯练了。凭着多年在弓箭行的经验,又经过反复思考,杨瑞林决定增加经营品种,在原来只卖弓箭的基础上,再增加弩弓、旦弩、袖箭、匣箭、箭枪等品种,使经营面扩大、将买卖做活。杨瑞林还找来原“聚元号”留下来的两个老伙计。两个伙计中,一个是前清的老秀才,名叫沈六,手底下白活(做弓)是出类拔萃。另一个老伙计名叫周纪攀,他的画活(为弓做装饰)在弓箭大院里也是数一数二。仨人齐心合力,“聚元号”的名声也从此越叫越响。

  渡过了创业初期的难关,“聚元号”开始了平稳的发展。可就在他们准备把买卖做得更大的时候,日本军队占领了北京。国家被侵略、人民受摧残,在日军的铁蹄下,老百姓的生活根本没有保证,这时期,“聚元号”也是入不敷出,几乎到了不能维持的地步。就在杨瑞林为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又得到了一个好心人的帮助。在北京,他有一个朋友,在贵族女子学校当老师。可巧,这位老师在学校组织了一支射箭队,射箭队使用的弓箭,全部由老师介绍到“聚元号”购买。这一笔不小的买卖,当时可给杨瑞林解了燃眉之急。之后,每当杨瑞林生活出现困难,这位老师都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回送来2袋面、下回送来3袋米。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聚元号”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杨瑞林夫妇生有2子1女,女儿英年早逝,长子很早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家中的大事小情都参与;次子杨文通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小时候因没钱上学,就一直在父亲身边学习弓箭手艺,心灵手巧的他,干出活儿来特别漂亮。

  解放后,“聚元号”经营达到了鼎盛。

  1951年,一个英国客户在“聚元号”订购一批弓箭。做好后按行内规矩,将未上弦的弓和弦,一同寄到了英国。谁也没想到,就在弓箭寄出一段时间后,天津海关给“聚元号”发来传票。原来,英国客户诉“聚元号”寄去的弓没有上弦,无法使用。接到传票,大家对对方的无知感到可笑。年轻气盛的杨文通自告奋勇要前去理论一番。他当即带上家伙,坐车直奔天津。为了民族的利益和自尊,杨文通在法庭上毫无畏惧、据理力争。他当着各方人员,用了一个漂亮的“回头望月”,眨眼之间,弦便被上到了弓上,经过试射,性能非常好。而他变魔术一般的动作,得到在场人员的一阵掌声。那几个英国人,也急忙站起身来,向杨文通鞠躬表示歉意。

  1958年北京搞起了“除四害、讲卫生”运动。为了打麻雀,不少人拥到“聚元号”买弩弓。现成的弩弓卖完了,没买着的都着急地等在门口不愿走,这边刚下料,那边就交钱,刷漆和装饰一概来不急了。为了把活儿赶出去,全家老少齐上阵,连喝水、吃饭都顾不上了。

  国家实行公私合营,“聚元号”并入了一个几十人的“体育用品合作联社”,不久杨瑞林便退了休。此后,杨文通带领着家人,将“聚元号”关于弓箭的技术、材料、销路,一同带入合作联社。

  有一天,已是厂里顶梁柱的杨文通正在车间里忙,厂长急匆匆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上级领导”制作一张弓。杨先生从家里拿来上好的材料,精心做出弓胎,然后选出弹力最大的牛角片,勒在弓上,铺筋、烤弯儿时,热得汗流浃背,也全然不顾,还是一遍遍加工、一遍遍测量,直到自己感觉挺“地道”时,才停下来歇一歇。白活做完了,又在弓的正反两面画上了蝙蝠、粘上了花朵,并用传统画法画上了祝福的文字。历时40天,饱含心血的弓做完了。后来厂长告诉他:“你做的弓已经交到毛主席手里了,毛主席非常喜欢。”听到厂长的话,杨先生激动地望着厂长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过后,毛主席送来的钱杨先生没要,而是买了糖让全厂工人一同分享这幸福与光荣。

  “文革”开始弓箭不能做了,厂子里杨家的8口都改了行,做起了乒乓球拍子、象棋、羽毛球。看到这种情况,杨先生非常失望,毅然离开了体育用品厂,另找个单位做起了木工。辗转了几处后,进了市水利局,多年后从这里退了休。

  在杨文通夫妇几十年坎坷生活中,引以自豪与欣慰的是3个儿子已在磨练中长大成人,并已各自成家、生活安稳。更让他们满足的,是那小儿子杨福喜从小到大,就好那弓箭。

  杨福喜最小,也最聪明。聪明淘气的小福喜很爱玩儿,六七岁时就拿着爷爷给的小弓箭,和伙伴们来到邻家的后门,你拉弓、我射箭,玩儿起了射靶子的游戏。要说你不服也不行,让小家伙儿们佩服的是,每次“射箭比赛”,福喜哥总是得第一。

  上中学后,杨福喜射箭玩儿的少了,帮家里干活多了。几年下来,就提前“出师”啦。没过几年,全家搬到南池子大街。在一次大扫除的时候,父亲从床下拽出一个工具箱,从里面找出雕翎、牛角等材料,并指着2个锛子对杨福喜说:“这2个锛子做弓时很好用。一个是你大爷的、一个是我的,这可是咱们的传家宝啊!”父亲的话杨福喜深深记在心里,并且有了自己的打算:锛子和弓箭都是传家宝,长大以后我也要学会做弓箭,把这些宝贝留下来。长大后杨福喜进了化工二厂。

  进入90年代末,父亲就快退休了,出于怀念精心修复了2张弓,并把杨福喜叫到面前,一步不落地向杨福喜讲述了制弓工艺。此时,杨福喜不仅更加热爱传统弓箭,而且想得更多更远。因为除“聚元号”外,16家弓箭铺的手艺均已失传,而“聚元号”第9代传人,也只有父亲一位了。

  杨福喜在工厂的第13个年头,厂内实行改革、人员进行调整。此时,杨福喜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厂。对他来说,实在不愿离开工作岗位,但现在,传统弓箭手艺的继承已经比任何事都重要了,他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家族的手艺继承下来,将“聚元号”重新振兴。

  1998年初,《北京晚报》刊登一条消息,说的是西山有一射箭场在活动。看到这条消息,杨福喜便和父亲及两个堂兄赶到八大处。几人来到射箭场,与这里的体委干部见了面。这位干部听说他们是传统弓箭世家,格外重视,使杨家一行备受鼓舞,下定了恢复“聚元号”的决心。于是杨福喜借来了房子、补充了材料,经过一番准备,6月6日这天与父亲一起,把摘下来40年的“聚元号”牌匾,重新挂了起来。

  几经周折,杨福喜开始了新一轮的艰苦创业。做弓箭需要材料,其中雕翎、牛角等已经很难找到了。就拿竹子来说,听说刘家窑有卖的,杨福喜就骑上自行车跑了过去,可转了3圈又转到了马驹桥。从马驹桥又骑上车,先到旧宫、再到廊坊,又往通州扎了下去。最后甭说竹子,就连竹劈儿都没找着。在家歇了两天,他出了永定门直接奔了南苑,路过南苑机场时,路边的大爷告诉他,卖竹子的地方在西红门。当他紧蹬慢蹬来到西红门路口时,跳下车来还问哪儿卖竹子呢,人家笑着说,你对面不就是卖竹子的吗。

  父亲手中的弓箭接过来了,家族的手艺继承下来了,随着时间的推进,做出的弓箭越来越多。可就是因为信息不畅、无人知晓,一件件工艺品躺在屋里睡大觉。就在杨福喜苦恼时,他认识了中国射箭队总教练徐开才,而徐老师又把香港的谢肃方带到了“聚元号”。两位研究弓箭的专家,不仅与杨福喜探讨了传统弓箭的各方面问题,而且还购买了弓箭,为杨福喜解决了大问题,并成了最好的朋友。另外,一位高校研究生将杨福喜及家族的事发在网上,也为他带来了很多朋友。这样,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弓箭的初衷达到了,那些睡觉的弓箭也都被爱好者们一抢而空了。大家对杨先生精湛的手艺佩服不已,同时盼望他做出更多的弓箭。

& h9 @# o: a: C1 B3 ]# i x! v 5 `, I/ l3 K: ^/ E$ H I2 p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06-10-2 10:37:00
以后有机会我也想试试骑射是什么感觉,呵呵。我曾经看过普京访问日本期间他们的武士骑射表演,不是长别人志气,骑射功夫确实很牛,那马是全速跑起来的,取箭搭弓射出中标,一气呵成。 ) Y' P/ Y* f$ f( Q 4 }, H* D, L: ?4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06-10-2 10:40:00
0 ~- s6 \7 c% q5 R# w8 w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游戏人间 发表于 2006-10-2 10:41:00
' D3 r C9 i6 k3 i, L( ^ h4v6s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主题

678

回帖

1590

积分

奥登堡大种马

积分
1590
Huszar 发表于 2006-10-2 17:45:00
QUOTE:
以下是引用游戏人间在2006-10-2 10:37:47的发言:
以后有机会我也想试试骑射是什么感觉,呵呵。我曾经看过普京访问日本期间他们的武士骑射表演,不是长别人志气,骑射功夫确实很牛,那马是全速跑起来的,取箭搭弓射出中标,一气呵成。

日本人的骑射不想评论,本人对日本没什么好印象。

聚元号我夏天去拜访过了,杨先生的工作室实在是太简陋了!看了寒心!如果我们开展骑射运动的话,像杨先生这样的传统手艺人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吧。再说,一张好弓的功能,不只是挂在墙上作摆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马术网微信服务号
微信服务号
马术网微信订阅号
微信订阅号
意见
反馈